第02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9月7日 星期

浙江省2017年度县(市、区)教育现代化 发展水平监测公告


第一部分

浙江省2017年度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说明

为全面了解2017年度我省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在省教育厅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全省89个县(市、区)以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监测。现将本次监测的有关情况公告如下:

一、监测背景

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两个高水平”建设目标,即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引领、支撑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服务于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和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明确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2011年,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工作的通知》(浙委办〔2011〕142号),启动了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已有54个县(市、区)通过了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评估验收,覆盖面超过60%。然而,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为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克服传统督导评估“一评永逸”的缺陷,有必要建立常态化的监测长效机制,引导各地不断朝着教育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行管办评分离,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的改革发展方向。实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旨在通过管办评分离的教育体制改革举措,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实施第三方评估,分区县形成诊断式分析报告和问题解决方案,推动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中国的明天”创造浙江教育样本。

二、概念界定

参考国内外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我们认为,教育现代化包含了多方面的内涵。第一,教育现代化不只是一种教育形式,还表示较高的教育水平。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相适应的具有现代社会先进特征的水平状态。第二,教育现代化不只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还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从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教育形态向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形态转化,是后进国家对处于世界教育发展先进水平国家的追赶过程。第三,教育现代化不只是教育数量增长,还是教育整体转换。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内涵、要素、形态、特征等发生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换的过程。第四,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充分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三、指标设计

要测量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必须对抽象的变量进行操作化处理,把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定义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定义。本次监测所采用的指标为《浙江省2017年度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细则(试行)》。该指标以《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2015年修订版)》为蓝本,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教育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基础教育实际,采取CIPP指标分析框架编制而成。该指标体系包含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教育质量、社会认可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7个监测点,同时设反向扣分指标1个。具体监测内容如下:

1.优先发展。设3个二级指标,15个监测点。主要监测经费保障、教师保障和资源保障落实情况。

2.育人为本。设3个二级指标,9个监测点。主要监测立德树人、育人环境、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情况。

3.促进公平。设2个二级指标,13个监测点。主要监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落实情况。

4.教育质量。设2个二级指标,9个监测点。主要监测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提升情况。

5.社会认可。设1个二级指标,1个监测点,即社会公众(含学生、家长、教师、校长、社会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6.反向扣分指标。即对教育工作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师德师风、群体事件、公共卫生、招生违规等并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地区,给予一定的扣分。

表1 浙江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对象主要面向县域基础教育领域,不涉及高等教育相关指标,不对省级层面进行评价,也不对设区市、学校进行评价。

四、数据采集与修正

本次监测数据以公开数据为主,部分采集自2017年度浙江省教育事业统计年报、教育经费年报,占比50.05%;其余由省教育厅各处室和直属单位提供,占比49.95%。由于个别数据统计口径不一或数据缺失,特在指标计算时作如下修正:指标38—学前教育入学率,低于90%的地区按基本达标分值给分;指标39—义务教育巩固率,按全省满分计算;指标4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低于95%的地区按基本达标分值给分;无普高或职高的县(市、区)在涉及普高或职高相关指标时给以满分处理。

第二部分

浙江省2017年度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结果

一、总体达成情况

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全省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达成度为67.52%。各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达成度75%及以上的共17个,达成度在65%~75%之间的县(市、区)共34个。具体名单如下(注:根据省政府网站的行政区划顺序排列):

(一)达成度75%以上的县(市、区)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鹿城区、南浔区、德清县、桐乡市、柯桥区、诸暨市、普陀区。

(二)达成度在65%~75%之间的县(市、区)

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富阳区、杭州经开区、鄞州区、奉化区、余姚市、慈溪市、象山县、龙湾区、洞头区、吴兴区、长兴县、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嘉兴经开区、越城区、上虞区、金东区、柯城区、龙游县、江山市、定海区、岱山县、嵊泗县、莲都区、云和县、庆元县、松阳县。

二、分项指标达成度情况

(一)一级指标达成度

监测结果显示,5个一级指标中,达成度最高的指标为教育质量(79.60%),最低的指标为优先发展(63.26%),中间依次为社会认可(73.70%)、育人为本(67.27%)、促进公平(63.88%)。

图1 一级指标达成情况图

(二)二级指标达成度

监测结果显示,11个二级指标中,达成度排在前三位的指标分别为育人环境(97.00%)、经费保障(90.89%)和教育发展水平(87.00%)。达成度排在中间的指标依次为立德树人(75.60%)、各类教育质量(74.67%)、教育满意度(73.70%)、教育协调发展(73.55%)和资源保障(70.50%)。达成度排在后三位的指标分别为教师保障(39.29%)、国际交流与合作(40.67%)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56.29%)。

图2 二级指标达成情况图

(三)二级指标达成较高的县(市、区)

根据全省各县(市、区)11个二级指标达成度情况,按不低于全部县(市、区)的10%原则选取达成度排名前列的县(市、区)进行名单公布(注:根据省政府网站的行政区划顺序排列)。

1.“育人环境”指标达成度100%的县(市、区)

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建德市、杭州经开区、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象山县、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区、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文成县、平阳县、泰顺县、苍南县、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桐乡市、嘉兴经开区、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永康市、武义县、磐安县、龙游县、江山市、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市、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庆元县、遂昌县、松阳县、景宁县。

2.“经费保障”指标达成度100%的县(市、区)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建德市、富阳区、临安区、杭州经开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余姚市、慈溪市、宁海县、象山县、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区、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文成县、平阳县、泰顺县、苍南县、吴兴区、南浔区、长兴县、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桐乡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婺城区、兰溪市、东阳市、武义县、柯城区、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县、定海区、普陀区、临海市、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庆元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景宁县。

3.“教育发展水平”指标达成度100%的县(市、区)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富阳区、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鹿城区、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婺城区、金东区、义乌市、柯城区、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莲都区、云和县。

4.“立德树人”指标达成度80%以上的县(市、区)

上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建德市、富阳区、临安区、杭州经开区、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奉化区、余姚市、慈溪市、象山县、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区、乐清市、瑞安市、文成县、平阳县、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安吉县、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平湖市、海宁市、桐乡市、越城区、上虞区、嵊州市、新昌县、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义乌市、武义县、磐安县、柯城区、龙游县、江山市、常山县、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市、天台县、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庆元县、松阳县。

5.“各类教育质量”指标达成度80%以上的县(市、区)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桐庐县、富阳区、杭州经开区、海曙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慈溪市、象山县、龙湾区、瓯海区、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嘉善县、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柯桥区、新昌县、兰溪市、义乌市、柯城区、龙游县、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莲都区、龙泉市、云和县、庆元县。

6.“教育满意度”指标达成度75%以上的县(市、区)

拱墅区、西湖区、桐庐县、富阳区、杭州经开区、北仑区、鄞州区、奉化区、慈溪市、宁海县、龙湾区、瑞安市、南浔区、长兴县、桐乡市、嘉兴经开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东阳市、浦江县、椒江区、温岭市、天台县、仙居县、莲都区、云和县、庆元县、缙云县。

7.“教育协调发展”指标达成度80%以上的县(市、区)

上城区、西湖区、越城区、镇海区、鹿城区、鄞州区、滨江区、海曙区、南浔区、柯城区、拱墅区、秀洲区、江北区、嘉兴经开区、金东区、北仑区、莲都区、柯桥区、德清县、长兴县、象山县、平湖市、龙湾区、仙居县、下城区、江干区、诸暨市、定海区、南湖区、路桥区、吴兴区、遂昌县。

8.“资源保障”指标达成度80%以上的县(市、区)

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淳安县、江北区、奉化区、洞头区、柯桥区、诸暨市、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

9.“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指标达成度70%以上的县(市、区)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海曙区、奉化区、慈溪市、龙湾区、德清县、长兴县、海盐县、桐乡市、诸暨市、金东区、龙游县、岱山县、嵊泗县、温岭市、三门县、松阳县。

10.“国际交流与合作”指标达成度60%以上的县(市、区)

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杭州经开区、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吴兴区、

南浔区、德清县、南湖区、秀洲区、平湖市、桐乡市、嘉兴经开区、定海区。

11.“教师保障”指标达成度60%以上的县(市、区)

上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江北区、鹿城区、洞头区、德清县、嘉兴经开区、柯桥区、诸暨市。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