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曾梦淳
8月末,湖州师范学院教师何阅雄和赵聪告别亲友,踏上了去新疆阿克苏支教的征程。在此前,该校已先后派出12位优秀教师支援新疆,为当地教育事业施肥育苗。
如今,这样的坚守已满十年。
“那里春天常有沙尘,又不适应冬天室内外温差大,所以到新疆的第一个冬天,很多老师都感冒了。”但文学院教师陈罡从不后悔援疆的选择,因为援疆带来的乐远远大于苦。外国语学院教师刘雅峰支教时间最长,她在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待了3年。一周12节新课的任务,曾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一学期后,刘雅峰就调整了过来。
父母老迈、孩子年幼、夫妻分离……教育援疆,他们要割舍的远远不止这些,但他们选择勇敢地面对。
文学院教师施伟伟的先生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自己在新疆支教,孩子托付给父母照料,一家人过了一段“三城记”的生活。“飞机晚点,到家时宝宝早已熟睡。”施伟伟听到孩子梦呓般的一声“妈妈”,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尽管思念如潮,但远在异乡的他们对待教学仍一丝不苟,全情投入。
为让更多学生听懂正确的汉语发音,护理学院教师吴志霞在讲课时常放慢节拍,减缓语速,并在课余时间分享《咏鹅》《游子吟》等经典诗歌,让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文学院教师苏向红在课堂上特设演讲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用汉语表达他们感兴趣的事,展示个人风采。宣传部副部长宣玉梅还学了许多新疆的历史文化,用汉语讲述维吾尔“木卡姆”的故事,讲维吾尔族名人阿曼尼莎汗、玉素甫和马赫穆德的事迹,讲他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从游牧到农耕的生产生活,这大大提高了教师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宣玉梅还打算把在新疆写的散文游记结集出书,希望能向大众展现一个真实的新疆。
慢慢地,师生从不敢说、不会说汉语到离别时能用汉语向援疆教师深情道别。
最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通过了汉语等级考试。当地教师艾海提·艾尼深情地向湖师院的支教教师说:“感谢你们从远方而来,放弃原来的一切来这里教我们汉语。我们的汉语进步很大,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汉语,我会把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告诉我的学生,还有我的孩子!”
每年在新一批援疆教师出发前,湖师院都会组织一个小型的座谈会。援疆归来的教师自发聚在一起,商谈能继续为新疆做什么。已返浙3年的教师黄乐至今还定期联系她在新疆带过的学生,以及结对的两名徒弟,询问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近况,指导他们科研教学、个人考研。
因一位青年教师出发援疆,师资紧缺,原本今年退休的苏向红重新接受了新学期的教学任务。她说:“这也算是我换一种方式继续援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