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芹
一
学生第N次将课本落在家中后,教师实在疑惑个中缘由,于是,趁下课,匆匆致电学生家长。
教师:小A妈妈,您好。有个情况想向您了解一下。
家长:老师,您好!
教师:最近,孩子好几次将课本落在了家里,课堂听课效率下降了不少。
家长:哎呀,这个粗心的家伙,总是丢三落四的。
教师:您有没有想过,孩子可能是想以他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家长:老师,我和他爸爸最近实在是太忙了,每天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下了。我们可能真的对孩子的教育有所疏忽,所以劳烦您在校多关注一下他。谢谢哦!
教师:喂——喂——
班主任打这通电话,无非是出于好意,提醒家长可能由于过度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使得孩子故意通过反常的表现来引起父母重视。然而,心系事业的家长即使察觉到了孩子的异样,也对自己的失职爽快承认了,却依旧坚持将错误进行到底,把安慰孩子受伤心灵的重任推给了教师。
试问,有多少家长认为,孩子一旦进入学校,教育仅仅就是教师的责任?孩子一旦犯错,不乏家长认为定然是教师不会教,绝非自己孩子的问题,更不会承认是自己的失职。当然,孩子的确不难教,毕竟绝大部分孩子本性纯良,“难教”的是孩子背后自以为精通教育之道的大人。
二
单元测试结束后,教师在课堂上仔细讲解了试题,交代学生回家后要认真订正,并和家长共同讨论自己在测验中的得失,及时总结经验,最后请家长在试卷的空白处签字。岂料,第二天收上来的试卷中,有一张依然没有家长的签名。
教师:小B的家长,您好!
家长:您是?
教师:我是孩子的班主任。
家长:哦,不好意思,我刚换了手机,之前的号码都找不到了。
教师:不要紧的。我给您打电话,是想跟您了解一下,这次的单元测试您听孩子讲起过吗?
家长:最近又考试了?我不知道啊!
教师:他这次退步比较明显,试卷也没有订正,所以我把情况跟您反映一下,您抽空跟孩子交流一下。
家长:好的!好的!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第二天,学生的试卷重新交了上来,仍旧没有家长签名。
教师确实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是每一位教师最本职的工作。但是,这似乎并不能成为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闻不问的理由吧!难道,关于孩子和教育,他们和教师就真的无话可说了吗?
三
班主任外出培训期间接到同事电话,被告知班里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因打闹而受伤,于是仓促地离开听课会场,急忙拨通了学生家长的手机。
教师:小C妈妈,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家长:老师,让您费心了,在外培训还要为班里的事情操心。
教师:孩子伤得严重吗?
家长:我刚把他带来医院,医生在检查,现在还说不准。等检查完,我给您打个电话吧。
教师:好的。不要心急,先给孩子治疗要紧。
家长:来的路上他老实跟我交代了,是他自己先动手推了小D一把,小D不服气,踹了他一脚,结果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教师:这孩子一向不乏男子汉气概,犯了错从来不见他躲躲闪闪。
家长:我和他爸爸平时一直教导他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电话那头的温暖仿佛一道轻柔的暖流,缓缓流过心田,使得原本那颗七上八下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顿时勇气十足地给另一位学生家长打去了电话。
教师:小D爸爸,您好!今天,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两个人动手打起来了。
家长:老师,谢谢您及时打电话告诉我。辛苦您把对方家长的手机号码报给我,我问问孩子的伤势。
教师:孩子吵闹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太过严厉批评。但平时的安全教育一定要落到实处,不管在校还是在家,都要多提醒,多督促。
家长:是啊,今天放学后,我会直接带他去小C家,陪着他去道歉。就算是孩子,也得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仅仅一个“陪”字便足以让教师动容。确实,我们的孩子,在其成长之路上太需要陪伴了,尤其是家长的陪伴,需要其陪伴着快乐地游戏、认真地学习、勇敢地探索。当孩子有意无意地犯了或大或小的错误时,家长及时的陪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此时,幼小的心灵难免害怕、慌乱,不敢独立面对自己不能承受的严重后果。为此,不少孩子会在事后扭曲事实真相,将真实情节轻描淡写。当然,这并非他们不够诚实,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这是推卸或减轻自己责任的最佳方式。孩子们为何不敢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呢?因为,在他们背后,缺少了一位陪着他们为所犯的错误去向同学勇敢道歉的家长。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四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则是家长的本职。两者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各自的职责,势必要放下对彼此的成见,团结起来一同商讨最佳的教育措施。
为此,有学校开展“教育论坛”的活动。每学期,邀请三五位家长同全校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分享那些曾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教育故事:拿孩子没有办法时的手足无措、见证孩子点滴进步时的欢呼雀跃、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时的片刻宁静……在回忆里,不少家长会为自己一直以来的不懈努力而潸然泪下,台下的听众们自然能够想象出那些虽未经历却似曾相识的画面。心弦就这样被拨动了……尽管分享经验的家长们在“教育论坛”上所提到的教育方法可能并不完美,然而他们对教育的态度和热情令人钦佩,也让教师更好地理解这些为人父母者的努力和不易。
在交流和分享中,原本陌路的你我他肩并肩、手牵手,把所有孩子背后的力量汇聚到了一起,互相鼓舞,彼此激励,共同行进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
(作者系桐乡市濮院茅盾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