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4月20日 星期
为教师“减负”?
对,腾出精力去“高阶思维”
未来课堂吹响结构性变革集结号

为教师“减负”?

对,腾出精力去“高阶思维”

未来课堂吹响结构性变革集结号

□本报记者 黄莉萍

“确实,作业的生成、反馈、批改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借助技术。技术革命减少了教师的机械劳动时间。”在日前举行的主题为“结构性变革的路径与方式”的浙江省未来课堂主题研讨会上,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健敏认为,“减负”后教师腾出来的精力,应该用于帮助学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式,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并让课堂真正回归到思维的碰撞、实现深度学习的轨道上。

“大数据和学情诊断支持下的课堂形态研究”“混合式学习课堂形态研究”“基于工具和资源的高阶学习课堂形态研究”……研讨会当日,省教科院向其“麾下”的35所培育学校吹响了未来课堂结构性变革3个研究路径的集结号。4月18日是“集结”的截止日期。从做出选择的21所培育学校的情况看,记者发现,选择“大数据和学情诊断支持下的课堂形态研究”的学校最多,而选择“基于工具和资源的高阶学习课堂形态研究”的学校最少,还有14所未做出选择的学校在“观望”。

精准教学,教师的“减负运动”

“生字听写、口算练习、英语口语训练、作业检查、数字图书阅读等,学生都可以自主有个性地在移动终端上完成。各种资源图文并茂、声形俱佳,极大程度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游戏化的课堂测试,让课堂活动生动有趣。”

“教师可利用软件设置开放问答题、投票选择题、小测验、互动评价等。学生在移动终端上完成任务后,教师很快就能了解学生做题时长、正确率、订正情况、详细错题情况等。这些数据的了解和收集只需要花费教师10分钟左右的时间。”

“依托于现代技术的课堂实现了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诊断,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任务的目标。”

“一切在移动终端上布置的作业都有时间限制。过了限定的时间,作业便自动关闭。作业拖拉的状态怎么还会再出现呢?”

“在应用软件的帮助下,我们在班级管理上开展40多个项目的精准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通过数据显示在诊断中。”

……

未来课堂主题研讨会上,培育学校代表一一分享了各自学校的探索。重点,依然在利用现代技术的精准教学探索上。嘉兴市实验小学“基于‘自适应学习’理念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曾获2016浙江省基础教学成果一等奖。“如何从粗放式的自适应学习走向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如何使数字化学习真正进入常态化应用?”该校副校长朱新强坦言,这依然是探索中的困惑,“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兴趣和思维路径,技术还无法做到全智能化的评价分析和推送”。

带领教师从“经验型”转向“数据实证”教学模式的转变,探索持续火热。

这学期伊始,丽水市实验学校所有学科全面启动基于信息技术化的精准教学。前不久,立项的2018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大数据精细诊断下精准教学的研究”启动了开题论证会。“我们的校本作业资源库建设,精细诊断、精准干预和预测评价的研究都全面启动。”该校代表李剑介绍。

高速公路有了,汽车在哪?

“我特别看重在座的35所培育学校。不管你们探索到什么程度,但毕竟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并不断在交流好的经验,抱团成长。”省教育技术中心装备部的省移动学习终端配备项目负责人屠元成告诉记者,始于2015年的该项目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到今年500所项目学校,把移动学习终端‘束之高阁’的不少”。

为弥补山区、海岛等地区的不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而启动的省移动学习终端配备项目,遭遇了不少农村学校“不会用”的难题。“就好比修好了高速公路,家里却没车怎么弄?”

2016年年底,省教科院和省教育技术中心联合启动未来课堂研究计划。开展一年多,陆续参加的35所培育学校中至今依然有“如何利用终端技术,经典的教案、资源很少,求分享”之类的声音。

因而,在以“结构性变革的路径与方式”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主办方特意开设了技术分享的“闪讲”环节。“每所学校介绍帮助较大的一个应用软件或一项技术应用,这样大家能有更多更好的技术应用选择项,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入融合。”

“未来课堂培育学校启动一年多,我们的探索依然在技术应用这一表层水平上,只实现了简单的评价、分析和统计的功能。真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多。”省教科院院长朱永祥认为,真正的个性发展是探索出有自己特色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师应投身到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建设中,实现师生一起研讨、分享、答疑、升华的课堂”。

新技术的高度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机械劳动。“老师们只有发现‘减负’了,才有时间和积极性参与到探索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课堂上来。”王健敏认为,增加教师负担的事做不长久。

未来课堂的整合、纵深探索

未来课堂学习设计与特色资源评比,去年由省教科院和省教育技术中心联合发起。

杭州胜利实验学校数学教师黄建主持设计开发的“数学是运动的”长周期作品和原创特色资源成为首届评比的一等奖作品。“我们把4~6年级几何模块中的所有图形的知识结合几何画板(信息技术)做了一个整体的建构。”黄建带领团队在梳理所有相关知识点后,做出了基于移动终端学习的35节几何画板课,“实话说,在探索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这些教师激发了自己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绍兴市鲁迅小学“百草园掌上课堂”中,学生可以到创新实验室开展语文、科学、音乐、美术等众多基础课程的链接式学习和探究,体验移动终端环境中的新型课堂样态。传统的语文课《少年闰土》在“百草园掌上课堂”中,变成了通过移动终端查阅众多音视频、图文资料的语文学习活动,成了在科学教师指导下的猹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知识和了解雪地捕鸟等有趣游戏的物理学原理的探究活动,成了学生用绘图软件还原少年闰土生活场景的美术活动,成了用软件创作与课文意境相符的乐曲的创作……

“探索未来课堂,技术问题通过企业解决,资源问题那就用学生来解决。”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在探索了7年的自主课堂教学变革后开始进入互联网教学新技术的“高速公路”。去年,该校申报了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自主学习实践与研究”。“比如在数学学科,数学教师尝试着指导优秀学生录制了2000多个经典例题的讲解视频,有需要的学生可自行选择点播。”那么,从此基本不给学生讲题的“懒”教师做什么?该校代表介绍,平时学生交作业,交的不再仅仅是答案,而是录制自己解题思路的答题视频,教师一个个批改视频,并备注学生的思维路径,“这样的工作量更大”。

“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很美好,试点可以,但不太好推广。”一位与会校长坦言,目前缺少相应的机制,能对这些给自己“增负”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奖励。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