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浙江树人学院党委书记章清这几年一直在坚持一件事——走上讲台教授思政课。目前,他已经完成3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章清感叹:“思政课如果上得好,是会真正影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为了加强相关课程建设,2017年6月,该校成为浙江省民办高校中最早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校之一。
作为民办高校党委书记,讲台下的章清还有更多思考。“思政课程教学安排只有两年。如何让思政教育贯穿大学4年,真正帮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呢?”章清说,立德树人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民办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他的引领下,近年来树人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思政教育和育人工作中进行了不少积极的探索。
营造重教氛围,雕琢课堂品质
在2017年年底举行的全省高校第10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树人学院教师林依爽获得了思政组特等奖。这也是该校在此项比赛中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林依爽曾长期作为“双肩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4年前她从行政岗转为教学岗。她把自己在教学方面的快速成长归功于学校良好的教研氛围。
像林依爽这样的青年教师正在成为树人学院思政教学的重要力量。“在我们马院,45岁以下的教师已经占到教师总数的80%。”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光迅介绍。为了促进思政课教师教研,小到教研室的“传帮带”和主题教研机制,大到在全校范围内设定“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专项课题”,树人学院都出台了有针对性的举措。在思政课的教学评价环节,校方还引入了校外同行专家的评价,邀请他们在学期内过来随机听课,并填写反馈意义,以便更客观地对各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发挥以评促教作用。
在树人学院,还有一门贯穿3个学期的特殊课程。学校立足“大思政”视角,将已有的思政理论课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大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开设了名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公共必修课。作为思政理论课的补充,这门课程融合了理论授课、团辅实训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伴随学生将良好价值观内化到实践的全过程。学校把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还带到了学生的学业评价中。今年1月,2017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期末考试就全部实行无人监考。章清说:“这既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块试金石,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当下,不少高校都在摸索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路径,树人学院也不例外。学校结合新一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各门课程都深入分析学科专业特点,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风景园林专业教师陈丹维在园林树木学的教授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保留乡村风貌,体现乡土味道。
思政全覆盖,线下线上皆育人
树人学院信息科技学院辅导员陈安龙是个十足的书迷。搬进学生公寓后,他在寝室囤了500余册各类图书,俨然一座迷你的“寝室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在学生中间传开,越来越多人来这里读书、借书、交流读书感受。陈安龙受到启发,以此为契机,办起了小型读书分享会。每周一次,至今已坚持了一年有余。“我带的工科学院学生大部分比较‘宅’。借由这个活动,大家提高了在公共场合演说表达的能力,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读书活动成了我和学生之间交流的纽带。”陈安龙说。
要了解学生,就要靠他们更近一点。树人学院在学生公寓普遍推行辅导员工作室制,让陈安龙这样的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共成长,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活动等的融为一体。管理学院辅导员李义唯介绍,每位辅导员手中还有一份困难学生名单,辅导员利用“走得近”这一优势,有机会就和这些学生多走动、多交流。“工作中,我还会请同学吃饭,一起散步、运动,帮同学制订学习计划等。”在树人学院杨汛桥校区,由辅导员牵头,校方还尝试探索大一新生的“三自教育”,通过成立自管会等举措,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公寓园区与学生思政工作的无缝衔接。
生活中的李义唯是学生身边的“知心姐姐”。网络上,她也有一片发声的天地。“我把平时谈心谈话的案例进行了整理,发布在我的公众号上。希望同龄人的故事让更多人有所感悟和启发。”李义唯说。随着关注账号的人越来越多,她还及时跟进与学生相关的热点新闻,比如在考研潮来袭考生迷茫时写下《我为什么一定要考研》,当大学生生活费引发网络热议时,又发文《每月生活费1200究竟算不算少》,为学生提供了可靠的解释和指导。
占领网络这块思政工作新阵地,一直以来为树人学院所重视。学校早几年就培育出“树人江”微博这样的校园红色网络“大V”。“树人江”以帮助学生们解决各种问题而吸粉无数。实际上,为了帮“树人江”更高效地解决来自学生的问题,学校专门建立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事务处理QQ群,及时回应。此外,学校还有一批积极参与校园事务的网络评论员。章清自己也在网络上执笔,他推出的“舒达人有话说”栏目至今已推出60余篇育人短评,有效地引领了全校的思政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