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青云
植树、踏青、喂鱼、观鸟……春天是亲近大自然的最好时机。中小学如何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通过课程建设、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载体,大力开展亲近大自然的教育,鼓励学生观察、发掘万物复苏的生命之美,并且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带着这个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我省部分中小学校。
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金黄色的油菜花蓓蕾初绽,桃花、李花和梨花也竞相开放。地处浦江东南部山区的黄宅镇治平中心小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野里踏青赏花。科学教师会利用盛开的桃花给他们讲解花的结构,有时师生也会遇见小鸟撞上果农防护网的情况,通过救助受伤的小鸟,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护野生动物的习惯。大队辅导员沈建中说,作为农村学校,走出校园就是满目青山,让学生观察、触摸、尝试和发现自然,是该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开展自然教育的一种尝试。“田野大课堂用好了,学生不光在科学素养方面有收获,还会发现语文课作文有东西可写了;德育课上爱护小动物、爱护农作物、珍惜粮食的意识自然养成了。”
有条件的学校也完全可以在校内为学生开辟自然教育的学习园地。其中各地各校做得比较普遍的一种是建立属于学生的“开心农场”。比如桐乡毛衫城小学的“红领巾开心农场”,它是一个集科普、童玩、景观、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农场,包括秋实园、桃李园、百草园、童玩园、农技园、家乡美、快乐大课堂7个区域。学校结合学生年龄段特点和农场实际,给每个年级精心制定了农场活动实施方案,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劳动体验。该校教师陆建友根据自己学校的实施经验建议说,如果遇到农场建设之初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学校可以适时组织开展一些诸如播种节、收获节和小农夫集市等活动,吸引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浦江县金融希望小学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一块“自留地”,并聘请村里有经验的老农进校园做起“菜先生”,专给学生上植物体验课。这些菜园不仅让师生的食堂自给自足,还成了全体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进行环保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生动课堂。正如该校教科室主任陈斌所说:“学校不仅将爱劳动作为全校师生学习的一大重要任务,也作为教会学生做人的基础。”
“在很多过来人印象中,童年是在大自然中‘撒野’的,比如去油菜花丛里捉迷藏,在田野上游戏奔跑,和同伴比赛爬树……”衢州二中教师胡欣红说,随着学习负担的日益加重和电子产品的泛滥,现在的孩子们少了很多与同伴和自然的互动,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现在的孩子而言,接触大自然尤为重要,这是对童年的一种滋养。“整个世界都是孩子学习的素材,特别是低年段的孩子,正处于对自然、文化培养兴趣的关键时机,带着孩子一起沐浴在暖意融融的春光里,这才是童年的味道,教育就应该充满这样的诗意。
自然也可以“装进”课堂里
明明是上课时间,平阳县鳌江镇梅源中心学校三(1)班的学生却没有拿出书本,相反,书桌上全是泥土,这是干什么呢?原来,他们正在上“水培植物”课。“把大自然搬进教室,让学生体验亲手种植的乐趣,这个课程把书本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校长钱金勇说,“水培课程把课堂的‘死教材’转换成了生动的‘活景观’,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变得越来越浓,科学观察与实践能力也会大大提升。”
在课堂上开启“绿色课程”也是目前很多中小学在采用的自然教育方法,尤其是一些城区学校,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难以拥有像乡村学校那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于是各校就在如何将自然元素融入各个学科中动足了脑筋。
杭州市景芳中学陶艺社团的负责教师徐莺在拓展课课程制定之初就以生态课程为抓手,将自然教育融入陶艺课程。最近一堂课的内容是,结合班级绿色角的布置,指导各班学生制作带有班级特色的个性化花盆,将自然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室内,为大家创造接触自然生态的条件。
金华市环城小学的后面有一个废弃的园子,在校长王伟文的打理下,变成了“自然学校”,那里最让师生骄傲的是蝴蝶园。这个蝴蝶园占地约60平方米,四周用铝合金纱网围起来。园子里现有蝴蝶品种10多个。“蝴蝶的种类丰富又很灵动,比起静态的花花草草,飞舞的蝴蝶更能引起孩子观察、关注的兴趣。”王伟文介绍说:“我校开展了‘明月园里蝴蝶飞’主题式学习活动,各个学科通力合作,语文组开展蝴蝶美文赏析,科学组开展蝴蝶生长研究,数学组开展蝴蝶种群分析,美术组开展蝴蝶写生,音乐组开展蝴蝶歌舞等系列活动,以蝴蝶园为课程基地,规划大单元学科整合教学研究,为学生开辟了生动的综合性探究学习空间。”他表示,希望借助学校拥有的自然条件和环境,进行课程整合,打造真正有特色、有意义的校本课程,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自然、关注自然,感受生命的力量,懂得珍爱自己美好的人生。
“自然教育的重新发现和回归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林莉告诉记者,尽管形态各异,但自然教育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即“在自然中”和“向自然学习”,从而成为与“在教室中”和“从书本中学习”互补的一个体系。对中小学生而言,像“业余的专家”一样,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大自然中,沿着自己的好奇心,开展打破课时单位的长周期学习,是自然教育的独特优势之所在。因此,以自然体验、户外生存、自然探索、同伴合作为切入点,立足面向一生的生存能力,关注大自然这一非正式教育情境与学科学习、品质培养的串联,系统地设计低结构的主题学习活动,是发挥自然教育自身优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