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红
最近,浙江和黑龙江两省出台中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的政策,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舆论持续热议。
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中小学生,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情况下,小学生每天需要9~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严重影响孩子的身高体质。不仅如此,睡眠不足还会对孩子学习记忆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表现为记忆力、运算能力、思维敏捷度下降,精神不集中、容易开小差,进而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于是,一些爸妈为了让孩子多睡会儿,不得不压缩孩子的早餐时间,有时只是让孩子在路上匆匆吃一些,甚至出现不吃早餐的情形。早餐如此“对付”了事,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习质量。
根据“浙江省2016年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吃早餐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远超学生参加校外补课、家长教育水平或家庭收入等方面。研究发现,每天吃早餐的学生与早餐不规律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浙江省每天吃早餐的四、八年级学生分别为87%与67%。每周每天吃早餐次数越多的学生,学业成绩越高,最大分差达50~70分,相当于多接受1~1.5年左右的教育。
一顿早餐,竟然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作用?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没有吃早餐的学生,血液内缺乏足够营养应付学习,容易分心,因此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换言之,想提高学生的成绩,与其花大价钱去上课外培训班,不如每天预备一份香喷喷的早餐送到孩子跟前。对此,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刘坚更是直言:补习不如补早餐。
基于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此前长沙、济南等地已经开始推迟上学的探索,受到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方的普遍欢迎与好评。囿于诸多因素限制,这些探索尝试基本局限于局部地区,尚无全省范围内推广的先例。这既有惯性作用,更是迫于分数的压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敢轻举妄动,担心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一成绩下滑,家长们会群起而攻之。此外,推迟上学还牵涉到部分家长无法与孩子同步,课堂教学时间减少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稍有不慎,极易滋生新的问题。
浙江省教育厅的推迟上学之举,之前有试点有调研,既要求积极推进,又强调因地制宜,差异实施,如此通盘谋划,可谓谋定而后动。具体而言,针对推迟上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并结合试点学校的实践,出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给部分无法推迟上学的孩子开设“绿色通道”,允许他们提前进学校并由值日老师统一管理;调整作息时间表,建议课堂教学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通过减少课堂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弥补时间的减少,确保不会因为学习时间的减少而影响教学质量……
有了推迟上学的详细预案,包括家长情况调查、作息时间安排、课程调整、早到学生管理、预估问题分析等,也就切实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推迟上学的落实自然成了皆大欢喜之事。总之,要想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绝不仅仅只是推迟上课这么简单,还需要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入手进行综合治理,可谓任重而道远。
眼下正是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之际,既然浙江和黑龙江都能出台全省小学实施推迟上学的决策,其他地区能否闻风而动?只要让决策接上地气,孩子们多睡一会儿,笔者认为就不会只是奢望。愿推迟上学的做法尽早推广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