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3月5日 星期

周国平:小小信纸书写满满情怀


□本报通讯员 潘舒畅 施 君

陈孝拉 项学品

“当自己一跃而起的时候,寒冷已经不在身上。不管怎样,我还是要早早到校,让早到校成为一种习惯。本周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句话出自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校长周国平在开学第一周写给全校教师的信。2016年初至今,周国平坚持每周给全校教师写一封信,从不间断,如今已超过100封。

为什么要写信,写什么内容?周国平回顾教学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尝试各种方法后发现,写信可以一举多得。“当面沟通,部分教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信是经过深思熟虑写成的,交流的话题更系统、更有条理,收信的人也能避免尴尬,心平气和地看完。”周国平说,信最初是写给个别教师的,后来越写越多,就萌发了将所见所想通过“每周一封信”写给全体教师的想法。

2015年下半年,周国平担任桐浦镇小校长。彼时桐浦镇小是一所只有300多名学生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和新居民子女居多,学校教学设施陈旧,基础薄弱,大部分教师日复一日地付出,回报甚微,产生了懈怠情绪。周国平把发现的问题写在信里,提出建议。一开始,教师们对校长的行为除了好奇,更多的是无动于衷。大家觉得这是校长一时心血来潮,写一段时间没人理会,自然会消停。慢慢地,大家被周国平的坚持和热忱打动,开始认真看信。

周国平的信中有宣言“我不做‘老好人’校长”、有感悟“有一种教育叫活动”、有指导“做一位会思考的教师”、有勉励“我们是一个团队”,更多的则是对教师们工作的鼓励和中肯评价。周国平说:“我会用整整一周时间去观察某位老师的优点和不足。”用一周时间写一封信,他的信文笔朴实,词句中透着满满真诚,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教师们看过几十封信后,也有很多话想对校长说。终于,有人写了第一封回信,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写起回信。教师们在信里袒露心声,提出建议,表达理想。这种转变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家从松懈的状态里慢慢走出来,重新拥有最初的激情,学校的面貌也在渐渐改变。“我写了足足一年,到2017年1月才有人给我写回信。”周国平笑着说。如今,他的信,已成为桐浦镇小教师们每周的期待,真正成了彼此间沟通的桥梁。

“我梦想中的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校长带着教师一起学习,教师再带着学生一起学习。”周国平爱看书、爱写作,在学校里倡导批注阅读。他在信中反复提及“要让每一位教师和孩子都热爱阅读”的理念。在他的影响下,很多教师爱上阅读,闲下来就捧起一本书细读,写下心得。教室、走廊、楼梯,到处可见摆放整齐的图书,部分学生还在家里创建家庭书房,和同伴分享阅读的快乐。每周三和周五的下午一点钟还是“周国平读故事”时间,由校长为全校学生读一个故事。

当问起对周国平写信的印象时,教师徐燕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煮一锅石头汤’的信让我们感觉到很新鲜,然而在仔细阅读后,我慢慢产生共鸣,或许这就是周国平给我们的教育智慧吧。”“和蔼”“思考”“执着”是教师口中对周国平的描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周国平的信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给全校教师和学生带来爱的暖意,撒播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带老师们一起学习,教师发展了,学校就一定会发展。”周国平从一线教师到校长,经历了18年的教学、管理生涯。谈及教育理想,他这样说:“假若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自信、开心地在这所校园生活,将来无论他在天涯海角,都会回忆起这里留给他们的美好记忆,这便足够了。”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