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课堂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月19日 星期

可能,人工智能比人更“人性化”


□池沙洲

最近,一段“女教师扒高铁门”的视频和相关评论在网上疯传,网友似乎对当事人罗女士的谴责远多于同情;紧接着,一段录音又刷新了国人对类似事件的认识尺度:一位男子在出租车上打电话给110报警台,要求高铁为他延缓20分钟发车。让高铁等5分钟还是20分钟,其本质是一样的,都可以归结为界限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社会观。

对与错,在界限的两边,但界限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是有差别的。很多人认为界限就是底线,但也有一部分人觉得所有的界限都是模糊的。

比如举办活动都有一个报名截止时间,这就是一个界限。错过截止时间,理应失去报名资格,但事实上,主办方总会为一些参加者的“特殊原因”法外开恩。这是在越过界限不太久(比如一两天)的情况下。

一旦办事人严守界限,会让一些人觉得不近人情,尤其是面对女性、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时候。高铁站的乘警们最终妥协了,让罗女士一家三口上了车。但出租车上的男子没有那么幸运,他的要求明显被认为是太过分了。

人们通常认为,以人为基础来运转的制度,会显示出人性化的特质,也就是一定不会那么刚性。无论是罗女士、出租车上的男子,还有很多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相信“制度是人定的”,最终会为我网开一面。

如果制度运转的主体是“非人”,就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比如火就是一种“非人”,我们小时候都有被火灼痛的经历,深深嵌入记忆。正常的人成年以后,不会尝试去触碰火。所谓“水火无情”,而“众生有情”,在我们人类看来,“非人”简直是一种魔鬼般的敌对存在,它会不折不扣地执行规则,不需要任何人的监督,你不可能跟它讨价还价。

同样以高铁案例来看,也是在2017年,南京南站有一个小伙子弄错了站台,看见自己要乘坐的高铁快要进站了,情急之下,仗着年轻、动作敏捷,竟然直接跳下铁轨,从车头前横穿而过。但他功亏一篑,双腿被夹在高铁和站台之间,起初还能动弹,等到救援人员赶到,已经撒手人寰了。

高铁列车就像一个巨大的怪物,冷酷地注视着身旁一个生命的消逝。整个过程中只要向外移动分毫,小伙子就能得救。网友不会批评高铁,评论一个“非人”毫无意义;死者被叹惜——No zuo no die。

制度刚性和人性化没有好坏之分,它们都能对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制度刚性损害的是个别人的利益,而让绝大多数人获益;人性化对个别人通融,却会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高铁为了照顾一位乘客延迟发车,对于其他乘客是不公平的。这就像一些班主任常说的台词:“全班每个人等你5分钟,加起来你就浪费了别人3个小时。”吊诡的是,罗女士正是一位班主任。

最好,制度刚性能被维护,同时又能够尽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当代社会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也就是把制度交给高等级的“非人”去管理。

人们正在享受这一方案带来的好处,观念却没能跟上,反而本能地拒斥人工智能。比如教师甚至专家们指出并且希望自己相信,教师的工作是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因为人工智能没有情感,而教育是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

对“非人”的恐惧,最有名的是美国《终结者》系列电影,讲的是人工智能网络进化出自我意识,进而启动核灾难,毁灭人类文明。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人的情感是具有不稳定性的,也就是说,既有正面的情感,也有负面的情感。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多地表现出哪一种情感呢?是焦虑、急躁,还是谨慎、温和?尤其是当学期末各种事务堆积如山的时候,当一年级小朋友刚入学状况频出的时候,当问题学生故态复萌又惹事的时候……这也是绝大多数教师的情感受到考验的时候。

我们通常认为人是复杂的,机器是简单的,但实际上人总把事情简单化。让我们来举一个温和的例子吧。有的家长会发现,班主任给孩子写的学期末评语,个别字句在同学的成长记录本上也能看到。这说明班主任运用了一个省事的办法:写好几种(四种或五种)类型的评语,写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所谓“个性化评语”,不过如此。

这种“四刀切”或“五刀切”本质上都属于“一刀切”,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就是这样,在宙斯神庙看到一个古老的绳结,用剑将其一挥为二,看似英明神武,实际上被斩断的绳结变出更多的断头,问题并没有被解决。

“一刀切”是人为的,但很不人性化,并没有体现出人类的情感。随着社会的升级迭代,各行各业的事务渐趋复杂,如果不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必然产生越来越多的“一刀切”。

仍然以教育领域为例,如今高中课程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选修课走班,形成了一个异常复杂的体系:有的课程两三个班,有的只有一个班;有的教师兼了多门课程,有的只上一门课;而一个学生每天所上的选修课,课时不同、教室不同、时间不同;再加上个别教师请假调课,学生换课重选,各种随时冒出来的状况……如果仍然用人的血肉之脑来处理,那只能是万物归于混沌,“想一想头都要大了”。

如果继续搞“一刀切”,用“凡是”“一律”“只许”“不得”等字眼来规定,学校省事了,却失信于学生,曾经许诺的个性化、多样化、菜单化的课程选择权如镜花水月。学生将与自己喜欢的课程失之交臂,同时又不得不耐着性子听自己不喜欢的课,教师也无奈给一部分不喜欢自己的学生上课。

目前,很多高中使用的是一种电子排课系统,负责排课的教师将个体的需要嵌入系统,算法就能以一定的逻辑,将这些情况考虑进去,最终实现的是师生“一人一课表”。选课走班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忙忙碌碌,却不会有什么差错。

所以我要说,人工智能比人更“人性化”。

我想起小时候学画画,很多男生都栽在色彩(水粉)这一关上。老师说,大多数男生色彩感悟力不足,连色调是冷是暖、偏青偏黄都看不出来,简直就跟色盲一样。所以我一直以为学习色彩是需要天赋的,直到工作以后很多年,买了第一台个人电脑,安装了Photoshop的早期版本4.0。突然发现,色彩可以有三个维度——色相(H)、饱和度(A)、明度(L),也可以有四个维度——青(C)品(M)黄(Y)黑(K),在这个世界著名的图形软件的表述中,包含多种色彩模型,只要在维度方向上前后拖动滑块,就能观察到色彩的变化——原来色彩就是这么回事。

在图形的色素点阵中,每一种色彩都以数字的方式存在着,不需要用第六感确定它的位置。当年的美术教师讲的似乎是很人本的感悟力和天赋,但它阻断了很多学生的美术梦想;而看似冰冷的程序、单调的数字,却让人轻松掌握色彩的构成,训练不够强大的色彩感悟力,使得今天的学生不再受到“天赋论”的困扰。

记得一两年前,我会早晨六点起来,上铁路官网12306,捡半夜里别人的退票;从去年开始,12306网站已经不堪使用,手机上各种工具都能在云端抢票,不需要每隔五分钟盯着手机捡漏了。上淘宝网买东西,先浏览不急着买,过几天上其他网页的时候,会在文章边上发现更物美价廉商品的图片,省去了地毯式搜索的辛劳……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在为我们提供便利,而且程度日益加深,功能日益完善。

人≠人性化,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是因为,人都希望被人性化地对待,但未必能够人性化地对待他人(others),尤其是当他人的数量异常庞大的时候。要让每一个人都受到人性化的照顾,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人多未必力量大,必须依靠更高阶段的“非人”工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我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这种照顾,如果有的人上班忘带智能手机,一整天都会茫然若失,浑浑噩噩,换在十年前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不是我们变了,而是时代变了,套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前几天听到一位教师说,晚上给女儿听写词语,她想到一个省力的好办法。就是让女儿用她的手机录音,朗读一遍要听写的词语,然后一边播放一边听写,家长就不用一直陪在身边了。但这位教师却说,录音播放是按顺序的,不能跳着听写,所以她最后还是决定陪女儿听写,并得出了“人工智能到底不如人”的结论。

我很想劝这位家长兼教师,上网下载一个听写软件,它们都有随机播放的功能;我也很想告诉和她持类似观点的人们,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交给信息工程师,请他们改写成合适的代码。也许你会发现,其实你的想法早就有人实现了,你还有更好、更酷、别人没有的想法吗?

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主动拥抱下一个时代,因为下一个时代一定比上一个时代更先进、更文明。先进和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每一个人都受到更人性化的照顾。所以,不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而是根本不会有人想回到过去。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