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教育广角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月19日 星期

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确立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坐标:教育要有新作为,必须以未来为导向,专注基础教育发展趋势,面向未来,以更好的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那么,何为面向未来的教育?

举个例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科技领域的热词看似离基础教育很遥远,但事实上,这些新生事物已经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孩子们学习和工作的必须。包括iPad在内的新的电子产品,也已经成为一些大城市孩子手中的“标配”。在这种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下,教育是“充耳不闻”?还是“顺势而为”,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获得再生的教育“新能源”?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就会跟不上技术的进步和学生的步伐,更不要说让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

一所有追求的学校,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推动学校主动创新发展模式。而这种主动创新是一个大命题,涉及课程、教学、测量、评价等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每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寻找到创新的起点。

以清华附小为例,学校近年来比较重视工具对教育教学变革的撬动。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培养学生“中国气质”的重要一环,那么,该如何激活传统文化里的智慧,实现文化传承的时代性改造,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他们将对于文化的传承成为生命自身的需求?我们的经验是,除了吟诵感悟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要更好结合这一代学生“互联网原住民”的特点,让他们根据自身兴趣,组成自主性项目研究小组,主动探索感兴趣的主题。

各种各样的“小课题”研究实现了学生对课程的构思、设计和实施,让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创造者,而且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释放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和磨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这种能力的培养,应是新时代学校教育必须追求的重要目标。

当然,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与文化,有着不同的学生基础,但这都不妨碍学校对于创新的追求。面向未来,教育一定要有新的转变,要从依赖名师、依赖办学条件的改善转到依赖创新驱动上来。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要有强烈的创新愿望,为学校营造适应未来发展的“学习场”,进行积极的内部“创新装修”。

与此同时,教育要有新作为,还意味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的未来,更要关注时代的未来。在专注教育内部变革的同时,还要有更宽的时代视野和格局。要主动关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包括人民对更好的教育的期待。公平而有质量是教育重要的时代命题,一所有担当的学校应当主动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为教育整体的平衡和充分发展竭尽全力。

做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实现的推动者,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以锐意进取呼应伟大的新时代,是一个校长的责任和幸福。

作者:窦桂梅

《人民日报》2018年1月18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