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

聆听新时代声音 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刘剑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高等教育而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表现在办学层次上,也体现在结构布局上,但关键的因素还是质量提升的问题。浙江的高等教育是一块明显的短板,短就短在一流大学不多和地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于改革,敢于实践,积极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建设“高教强省”而竭尽全力。

一、新时代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与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了高度精炼的概括,即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迈入了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就赋予高等教育尤其是还相对薄弱的区域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特征和使命。以浙江为例,高等教育将会显现出以下新特征:一是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标志,区域高等教育全面进入以实力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二是高等教育结构供给从规模扩张向优化布局转变,市域高等教育发展将逐渐列入改革发展的重要议程,突出重点与兼顾均衡成为政策的基点。三是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结合度会随着综合实力提升而逐步增强,必将成为推动浙江发展的生力军。

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判断下和新的历史时期的起点上,区域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是积极探索符合区域实际并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从而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动机。

二、坚守公益属性,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这无疑给当下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高校在科学研究上如何坚守公益属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开放逐步深化,我国高等学校包括区域性高校在科学研究上显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科学研究的业绩与地位也逐渐向世界科学中心走进或靠近,但不可否认,科学研究也出现了急功近利、利益至上的价值偏向和不良现象。近代以来,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主线是以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为己任,以中国学术独立于西方为价值追求,体现出鲜明的公益性。从科学发展史看,其公益性的制度支撑是重视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最终实现协调发展。其实,无论何类高校,科研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能,也是内涵发展的核心指标。从高校性质看,基础研究是高校最为擅长的,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可以说,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自然延伸和必然趋向,因而高校应贯彻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要求,改革科学研究评价制度,引导教师志存高远,为区域、国家、民族乃至人类而献身于学术事业。 (下转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