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今天还有人用古汉语作为日常口语交流,浙江江山的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痕迹,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一位91岁的老教师一直在默默地研究它。
□本报记者 沈静娴
通讯员 徐平平
近日,《澳大利亚人报》披露了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那就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军常规潜艇对中国进行侦察时,专门培训了一批女兵学习中文,负责监控中文语音通信。当时,我国应对的办法是,担任机密通信的话务员不说普通话,而是说一种流传区域非常小的地方话——江山话。因此,当时浙江江山大批男女学生入伍,成为通信兵。江山话词汇丰富,表现力极强,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能表达许多普通话和其他方言难以表达的意思。如果再经改编,使用暗语,就是江山本地人也不太听得懂,抗日战争时期,江山话就为情报工作作出过巨大贡献。
而在今天的江山,有一位91岁的退休教师姜洪水,一直为研究和传承古汉语活化石——江山方言而努力着。
“当兴趣牵着你鼻子走,停都停不下来”
“其实江山方言里的很多字都能在普通话里找到相对应的字。比如说,江山人经常用‘yue’来代表‘说’的意思,其实就是‘曰’字。这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江山人其实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过来的。”一提到方言,姜洪水老人就像一个想要将自己珍藏的珠宝拿出来分享的孩子,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江山人称泥块为‘泥pu’,在《说文解字》中有:‘墣(pu),块也。’;再比如,江山话母亲发音(jie),我们可以在《广雅·释亲》找到相对应字‘毑’‘毑,母也。’……江山话保留了诸多古汉语的痕迹,研究价值极大。”提起任何一句江山话,老人都能将寓意、出处信手拈来,这绝不是一时之功。 2013年姜洪水所著的《江山话浅解》出版,“从1973年到2013年,我研究了40年江山话才完成这本书”。姜洪水告诉记者,1973年他偶然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拼音字典,附录中印有一份浙江方言字,江山方言占了40个条目,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我当时觉得,江山话居然能写出来,简直太神奇了。当时我就买下这本字典,凭着兴趣开始对江山方言进行研究。” 要研究方言,就得了解地方,为此,姜洪水跑遍了整个江山。廿八都镇是离城区最偏远的乡镇,离市中心60余公里,姜洪水就跑了三趟,他就这样用双脚丈量江山的每一片土地。
“父亲退休后,他就没有休息过一天。天天在那里研究方言和汉字。”女儿姜育芹告诉记者,每次外出,姜洪水都会留意大家讲的方言和当地的乡土文化,一听到自己没听到过的,就会跑去问个究竟。
“有时候父亲在外面,身上没有带本子,想到什么,就用随身带的药盒记下来。随时想到随时写,他的衣服口袋上都沾上了墨水。”姜育芹说,“他是那种喜欢什么事情就会坚持做下去的性格,很有恒心和毅力。”如今,这些两寸见方的资料小卡片都被摆放在一个个盒子中,整整齐齐。
“当兴趣牵着你鼻子走,停都停不下来。”姜洪水回忆起自己某次下乡工作,在一个池塘边看到妇女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天。“她们说方言我很感兴趣,就一直站在旁边,听到什么不懂的我就问,就这样直到她们洗完衣服回家。”在他的言谈中不见丝毫倦意,有的只是对方言以及乡土民俗文化的渴求。
2000年,姜洪水所著《江山方言字考释》出版,书中收录农村杂字434个;2006年,他又撰写并出版了《江山杂谭》,这本书集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讲述江山方言、地理历史与风俗人情。
“育人,不必管是否站在讲台上”
年轻时在华东扫盲干部学校学习过的姜洪水,曾师从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张世禄先生。“先生教我们时候,我就对文字非常感兴趣。”而张世禄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深深地影响着姜洪水。
韵
韵是声音有节奏,
一首诗中分布匀。
单句末字不押韵,
双句必须韵脚明。
这是姜洪水为学生加深记忆,自己创作的汉字打油诗。近些年,江山市图书馆,多个社区、自然村经常邀请姜洪水为小学生讲解方言字、常用汉字的知识。“在金坞村的一次讲课结束后,几位学生和家长争相要同我合影。教了一辈子的书,谁想到八九十岁居然也有‘粉丝’。”
对姜洪水而言,教书育人与他是否站在讲台上没有太大关系。到1988年退休,教鞭一挥就是40载。作为文教局教研室函授站的教师,他的学生更为特殊——江山市的小学语文教师。
在女儿姜育芹的印象中,每次上课后,父亲总会收到很多信件,里面装着教师们的作业。姜洪水比照着花名册一个字一个字地检查作业,将错别字抓出来登记。待下次上课,就让教师们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听写,几十年不见他有一点儿放松。“教师都会写错别字,把学生教坏怎么办?”在姜洪水看来,文字是马虎不得的,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识记、去研究。“知识都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的,然后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喂,您好。请问是姜老师吗?我是一名乡土文化爱好者,打电话给您是想向您请教一下……”自从20年前,姜洪水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公之于众后,打电话过来的都是和他有共同志向,想要向他请教的人。
姜育芹告诉记者:“我们家的电话20年没换号码,我父亲怕换掉以后别人找不着他。”
研究乡土文化与方言、汉字;为学校编写乡土校本教材,开设讲座;应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邀录制音频、视频……老人做这些事的初衷很简单,那就是将家乡的文化传承下去。
“有些事,我觉得应该继续做下去” “《江山话浅解》类似于一本方言字典,共收集了3000多条江山民间方言词语,附录江山方言字230个,当时我们就惊叹91岁的老爷子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精力。”江山市教育局的一位老同志感叹。今年上半年,姜洪水向教育局捐赠自己所著的两本书。“江山方言已经传承数千年,很多孩子从小生长在城里,都忘了方言怎么说。有了拓展性课程后,我就想着送两本书给我们局里,看看学校是否有条件把江山方言的知识也给学生们讲一讲。”
“今年我已91岁,还能吃几年饭神仙难卜。但有些事,我觉得还应该继续做下去。”对未来几年,姜洪水已有明晰规划。对汉字感悟颇深的他,更牵挂的是学校的师生。“很多汉字是讲得出造字道理来的,懂得这些道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能深刻理解,牢记不忘。我想,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加深这方面的钻研,为学生提供常用汉字的具体而有趣的解释,肯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数十年下来,姜洪水编写了多份识字资料,受到不同年龄层人群的欢迎。
《江山杂谭》出版后这十几年来,老爷子又有新的积累,他希望出版一本《江山杂谭》续集。另一部心血之作《江山话浅解》,他也希望能将这些年新收集的300余条词条补充录入,出第三版。“江山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应当让孩子们了解,我愿在这方面出一点力。”如今,家乡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除方言文化外,地名文化、乡土民俗、古城文化……姜洪水操心的事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