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蓓燕
通讯员 章启东
墙上绘有姿色各异的生旦净末丑人像,陈列室里摆放着种类繁多的乐器,剧本创作室里存放着珍贵的编剧创作手稿……一走进位于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泽口村的文化礼堂,记者便感受到了浓浓的婺剧文化气息。而东市街小学婺剧社团学生与泽口村婺剧迷们就婺剧经典片段一唱一和的曲调,更令古老的祠堂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素有“江南邹鲁”之称的婺城,在文化礼堂建设上一直走在我省前列。该区还适时推出了“双堂双进”工程,即学校与农村文化礼堂结对,把“礼堂文化”引进课堂,让学校孩子“走进礼堂”。借助“礼堂+教育”模式,该区放大文化礼堂最大的功效。
德育有了“第二课堂”
白龙桥镇中心小学距离白龙桥镇叶店村文化礼堂,步行大约5分钟。9月15日上午,那儿热闹非凡,不仅漆画、布艺、剪纸、陶艺等非遗项目静候学生来体验,更有非遗传承人坐镇指导。
记者在现场看到,6张古朴的方桌上摆放着各式工具,学生们一跨进礼堂就纷纷涌上来,迫不及待地开始体验。在制作陶艺的桌子前,大师吕永明耐心地教学生把泥土搓圆的技巧,在座的每一名孩子都成功制作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玫瑰花。漆画传承人倪建新带来的画板则被学生们“瓜分”一空,他笑呵呵地指导孩子们调色、勾线、上色,不到一刻钟,每名学生都完成了一幅百花图。
“传承非遗、弘扬国学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我们也编有相应的德育校本教材,但老在课堂里讲,效果总是不好。”白龙桥镇中心小学政教处主任徐梅均说,自从把德育课堂搬到文化礼堂,再结合礼堂发起的一些活动后,她发现学生的状态一下就不同了。该校四年级学生方瀚琪说喜欢在礼堂里上课,“亲眼看到大师创作,还能自己动手体验,太有意思了”。
在婺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方鹰看来,“礼堂+教育”的结合,既盘活了闲置的农村文化礼堂,更筑起了学校立德树人的坚实底座。他说:“事实上,我们在文化礼堂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要将中小学德育元素纳入其中,比如打造‘励志廊’‘家风家训廊’,让广大青少年以先进人物为榜样,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弥补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不足的‘短板’。”
蒋堂镇文化礼堂是我省首个民办文化礼堂。走进去,墙上挂满的祖训家规十分显眼,崇俭、尚义、明礼、厚德八个大字撼动人心。“这些祖训家规都是从当地收集过来的。”礼堂负责人陈纪祥说,与蒋堂镇上的学校结对后,礼堂人气一下子就旺了,“当学生们看到这些祖训家规时,一方面会感到新奇,一方面也会以此激励自己”。
这两年来,该区因地制宜打造了83所农村文化礼堂,并充分挖掘其德育资源,建起了沙畈银坑村粟裕抗日“红色根据地”、竹马姜衙村姜维后裔“忠义祠堂”等一批德育、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基地,可谓一村一品,各有特色。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区48所中小学在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德育实践2万余人次,三分之一以上的学校和文化礼堂村完成“结对走亲”,区农村文化礼堂指导团成员进校园开展德育时政等宣讲200余次,覆盖面达85%以上。
文化多了“传承之门”
“我们提倡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婺城区教育局局长李刚坦言,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都顾忌把活动放到校外,而文化礼堂因为管理规范、安全,且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十分适合作为学生课外活动以及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所。
为此,该区努力挖掘各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内涵、特色背景、历史名人等,编辑出版了《传统的呼唤》《礼敬我们的传统》等读物,加强礼堂文化的熏陶教化功能。结合春节、元宵、端午、清明、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该区还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开蒙礼、尊师礼、成人礼、敬老礼等活动放到文化礼堂举行,创造情境让学生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穿上汉服,眉心点上一粒朱砂,孩子说那一刻好像就明白了上学的意义。”在观摩了今年秋季的开学礼仪式后,白龙桥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李家阳的妈妈这样告诉记者。
从小就喜爱婺剧的东市街小学学生戴君泽自从跟着教师去了泽口村文化礼堂后,更加坚定了学习婺剧的信念。她说:“村里的婺剧氛围浓厚,还有婺剧博物馆,我看到了好多古老的服装和道具,那里的村民也几乎人人都能唱几句婺剧,他们的唱腔给我不少启发,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看不到、学不到的。”
不仅仅是中小学,一些高校也把大学生领进了文化礼堂。今年端午节前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组织留学生前往婺城区琅琊镇上盛村的文化礼堂,在那里给留学生讲解有关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令他们印象深刻。信息学院团委书记丰辉说:“农村文化礼堂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传统文化特色,可以把很多知识点和文化感悟放在活动环节去完成,避免了枯燥说教,是很好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基地,特别是在给留学生上课时,这样的教育有代入感和现场感,教学也更有效。”
如今,婺城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城乡学生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最喜欢前往的“活动乐园”。为了更好地向青少年展示礼堂文化,今年上半年,婺城区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大学,委托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对各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等人员进行培训。接受培训回到村里后,湖头村党支部副书记张路前当起了讲解员,给村民和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述农耕文化历史。他颇有些自豪地说:“虽然我的普通话有点口音,但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