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9月20日 星期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提升人民教育获得感


衢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徐朝金

作为省内课程改革的标杆学校,近年来衢州第二中学打造了“儒学校园、国际理解教育、绿色低碳”三大特色校园文化。图为该校学生与美国学生召开模拟联合国会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衢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作为最长远的民生,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打通教育惠民“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教育获得感。

一、优化教育结构,为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

提升学前教育办学品质。衢州从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入手,先后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省一级幼儿园从10所增加到20所,等级园从273所增加到457所(其中2016年增加60所),无证幼儿园基本整治到位。幼儿教师持证率从45.5%提升到87.48%。学前三年入园率从94.92%提升到97.08%。

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衢州教育发展的短板。近年来 ,衢州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小班化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提升、弱势群体关爱等六项工程,同时创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模式,把优质教育办到了农村学生的家门口。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小学巩固率、小学升初中比率、初中巩固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实现“5个100%”,初中升高中的比率达97.49%。公办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比率达91.2%。衢州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柯城区“一校两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在全国推广。全市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万余人次,累计发放资助金近3亿元。

探索普高教育特色发展。衢州在积极宣传的同时,抓好系列配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15所普通高中被评为省级特色示范学校。全市所有高中学校实现了选修课程选课走班,积极探索结合学校实际的选课走班管理办法,近80门课程入选省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教育质量连创新高。先后在衢州第二中学设立“衢州市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衢州高级中学设立“衢州市美术人才培养基地”,在衢州第一中学设立“衢州市人文教育实验基地”。衢州生源在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平均分和合格率,连续5年位列全省前三。

职业教育创新三大模式。衢州通过创新社会培训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创新管理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释放人力资源、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三大“红利”,逐步形成了复退军人培训、监狱服刑人员“双证制”教育、“三长一嫂”特色劳务培训等职教品牌,既提升了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文化技能水平、个人收入水平,又提高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全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衢州市政府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签订了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全市职业院校通过订单式培养、联合办班、工学交替、学徒学习、共同研发等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6所中职学校被列入全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完善特殊教育格局体系。衢州特殊教育“以特教学校为主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格局基本成型,“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4%,全面完成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健融合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二、深化教育改革,为人民提供更有活力的教育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衢州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激活教师、学生、课堂,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办学管理方面的深刻变革。全面推进普通高中、中职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减少必修,增加选修”,分层分类走班,努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空间和机会。省中职学校课改推进会和义务教育农村小班化教学现场会先后在衢州召开。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取消了普通高中招收“三限生”,实行平行志愿,调整加分政策,扩大特长生招生范围,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名额比率提高到65%。

体制改革激发活力。衢州着眼破解教育难题,提高教育服务水平质量,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推广龙游县“校长组阁制”试点经验,全面深化“校长负责制”,同时积极探索校长职级制,让校长专心管理学校;大力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变“单位人”为“系统人”,打破“一校定终身”;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公办学校完成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学校“依章办学”。县属重点高中都积极开展与省内名校合作办学。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共交流2088人,其中校长103人。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教育投融资渠道,江山市、开化县采用PPP模式,分别建设锦绣江山外国语学校和崇化中学。

实施队伍建设改革。衢州以提升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为重点,实施了系列队伍建设改革。坚持每年开展中小学教师、教研员专业文化知识考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进修考试,教师硬笔写字等级评定。在全国率先实施幼儿园配备男教师五年行动计划,目前共招聘男幼师154名。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公开选拔两批16名市直学校校级后备干部培养人选,每年选派20名名师名校长出国(境)培训、30名优秀干部赴外地市挂职、40名骨干教师参加教育系统中青班学习。加快名师、特级教师等优秀教育人才梯队建设步伐,选拔60名省特级教师培养人选进行重点培养。推进“高端人才资源共享工程”,抓实名师和特级教师师徒结对工作,建设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工作室30余个。组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共晒课4802节,其中285节获省优,120节获部优。

落实育人特色计划。衢州高度重视育人工作,加强党对育人工作的领导,开展市直学校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互看互学”述职评议活动。先后召开全市中小学育人工作会议和德育工作会议,实施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社会育人的“五五一二”行动计划。在全市学校全面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设时政宣传栏。积极发挥党团干部育人作用,开展“万名团员‘两学一做’知识咨询大超市”活动,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团员延伸。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作育人机制,实现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全覆盖。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文教互哺”。一批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最美中职生标兵、全国最美中学生、全国最美中职生、浙江省美德少年等荣誉称号。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每年开展儒学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淡化“洋节”,开展“美丽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创建,4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美丽校园”, 20所学校被评为市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和“衢州市最美校园”。仅2016年,衢州教育先后三上央视新闻频道。“说最美、学最美、做最美”已成为衢州教育系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创新理念推广大数据。从2014年起,衢州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宁可用坏,不可放坏”的管理理念,开展让教育装备“走出来、用起来、带回家”的实践,图书、计算机、实验实训设备、体艺设备,进入教室、门厅、走廊等公共区域,努力实现教育装备使用价值最大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启动大数据应用工作,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质量提升策略与实践”专题研训班。各地积极行动,涌现了一批大数据应用的先进典型。

三、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人民提供更有保障的教育

稳步推进创建工作。尽管处于浙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困难多,任务重,但衢州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心不会动摇。全市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创建市学前教育示范乡镇26个;省一级普高特色示范校5所,省二级普高特色示范校10所;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省二级以上中职学校8所,覆盖率达80%。2016年,龙游县通过了省基本教育现代化县的评估。江山市已完成创建申报,其他县(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2016年,江山、常山完成省基础教育重点县整改提升各项任务。

大幅改善办学条件。衢州先后启动了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普惠园覆盖率达93.38%;义务教育共创建省标准化学校245所,覆盖率达92.11%;新增塑胶跑道264条,覆盖率达93.95%;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热水淋浴工程74个,配置率达100%;实施校园饮水质量提升工程,269所学校完成加热保温饮水设备配置,配置率达100%;启动薄弱学校改造工程59个,投资额达12.2亿元。

加快学校建设步伐。新建学校25所,总投资约21.5亿元。投资7500万元的衢州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投资8000万元的衢州市实验学校新湖校区、投资1.34亿元的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初中、投资2.5亿元的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投资4500万元的江山市城北小学、投资7500万元的开化县第三初级中学、投资5.1亿元的常山县第一中学相继投入使用。市区先后启动13所幼儿园建设,已投入使用4所;礼贤小学、第三实验学校、第四实验学校相继开工建设。

不断夯实安全基础。衢州加快安保设施建设,完善预防教育和安全处置制度,从源头上保障了教育的安全发展。消防、交通、防溺水等安全宣传教育紧抓不放。各类公办学校实现“三防”设施全覆盖;完成千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公办中小学食堂餐饮服务量化等级B级以上达91.97%;学生交通安全保障工程保障率达到99.52%。学生非正常死亡率大幅下降。常山县教育局被评为“全国安全教育示范单位”,5所学校被评为安全教育实验区“全国示范学校”。

▲从2013年开始,衢州市共招聘了154名男幼师,走在全国前列。图为男幼师带领幼儿参加户外活动。

衢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收获人才红利”的职教发展经验曾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图为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数控机床专业学生实训现场。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