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9月20日 星期

“选科后”,教育正当时


□杨伟民

新学期,高二学生开始了“选科—分班—准备学考”的又一次选择历程。这时学生们会知道:不要相信什么“赢在起跑线上”,从哪条起跑线上起跑,本是由自己决定的。

但是,一周过后陆陆续续有学生来学校教务处“换科”(更换已选的高考科目)。问他们为什么,有人支支吾吾地说:“选了这科,自己好像也没有什么优势……读不出、听不懂……可能……还是另一门好一点……”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会变得更成熟,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什么是成熟?我以为可以用两个标准来定义学生的成熟:一是自己做决定,二是对行为负责。“自己做决定”不难,就是在选科意向表的空格里用黑色的钢笔或水笔打几个勾罢了。而“对行为负责” 却是“选科后”最不容易做到的。

所以,“选科后”这不仅是一个学生学习内容的再确定,更应成为学校育人的一个关键节点。

新高考已经到来,学校课程由原来的单一必修课发展到选修与必修结合,考试科目从文理两大类发展到今天的35种选考科目组合,这是一种怎样的自由、平等、充满希望的教育方向!从非文即理的“两大餐”中走出来,各方都曾经担心学生不会选,于是许多学校开出生涯规划课,带着学生到社会中“走两步”“看几眼”,更重要的是“尝一尝”。

而当学生“尝”好了,能“选”了之后,大家都以为“修行在个人了”,其实恰恰在此时,“师傅”还是需要再讲几句的。教育者还应该提醒的是:这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选择,还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他们应当对自己负责。选择没有对错,更重要的是选择后的坚持,不放弃、不抛弃、走下去,这条路就是对的。

尽管有的人把“选科”当成了“逃避”的另一种提法,但“读不出”“听不懂”这样一些挂在嘴边的理由其实是不可靠的。因为没有一门高考学科会是简单的,没有坚持过,哪有资格说自己“读不出”;没有拼搏过,哪有理由说自己“听不懂”。

韩非子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我们的学校教育要让学生知道“选科”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转身,但更应明确“选科后”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勇敢面对和攻坚向前”。

明白了这一点,相信就算是再平凡的选择,他们也能走出不一样的精彩。

“选科后”,教育正当时!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