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9月18日 星期

中医文化进校园需念好“三字经”


□付 彪

近日,浙江省“五年级小学生要上中医课”一事引发热议。赞成者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很好,中医是有用之学,能鼓励孩子养成顺应四时的良好习惯。反对者则说,“中医晦涩难懂,小学生能看懂学会?”“小升初在即,会不会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还有人表示,急救、性教育更是急需的课程。(9月14日《新京报》)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和京剧同样都是国粹。然而,随着西风东渐和西医普及,这些年中医没少遭人质疑,甚至还有点被污名化。笔者认为,中医蕴含着中国悠久的医学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不过,也需从那些不同的声音中汲取有益的建议,不断优化中医进校园的路径。具体来说,需念好“三字经”。

一是目标定位要“准”。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并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不难看出,推动中医文化进校园,不在于培养“小郎中”,而是让这门国粹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古老的中医文化在校园里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同时,通过普及中医基础知识,让孩子学会在身心和谐与顺应四时中健康成长。

二是推进措施要“实”。事实上,对一些家长所担心的问题,浙江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之举。比如,明确课程为辅修,不进行考试或考核,这符合国家要求,符合孩子成长规律,不会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教材由省里专门邀请相关专家统编,内容不涉及高深的知识;在课时安排上,全年36课时,基本每周一课,既让孩子们得到知识拓展,也不会影响其他所谓的“主科”。至于师资力量,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在物色教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是教学方式要“活”。中医文化进校园,兴趣引导是关键。不仅教材要浅显易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要灵活多样。浙江此次在中医教材编写上进行了积极尝试,比如有一章节的思考题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面色苍白、弱不禁风,你认为她哪个脏器可能出了问题?”此外,还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进行兴趣引导,以激发孩子们学习中医智慧,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和思考,了解中医文化内涵,扩展自身视野,提升道德修养。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