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9月11日 星期

最美教师,风景“浙”里好


□本报记者 张乐琼

近日,一封感谢信跨越万里,满载着西藏那曲地委对我省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团的由衷感激之情。

在我省的教师队伍中,谱写奉献大爱之歌的“最美教师”早已灿若星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在班主任岗位上坚守30多年,获评我省首位模范班主任称号的郭葆钫;有从严治学,恢复高考后多次为高考试卷出题,得到过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赞扬的杨象富;还有致力于德育,让“堂头经验”蜚声全国,1989年、1990年两次获省“春蚕奖”的童克祖……

正是他们,以崇高的教育情怀和对学生视如己出的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教师。近5年,这股崇善向美的源泉更是喷薄涌流。其中,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国家级奖项的有80人,获评省“最美教师”、省师德楷模等省级奖项的达795人。

像浙江大学教授苏德矿严谨治学,把“微积分”这门最难学的课讲得妙趣横生;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教师何夏寿35年来以火热的爱编织着山区的“童话世界”;淳安县浪川乡双源完小12名教师三年如一日,接力1000公里,为残疾学生上门送教;杭州聋人学校教师蒋春英三十载以至真至柔的情怀关注特殊儿童的精神世界,带领听障儿童走出无声世界;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郑裕国把学问做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征途上,打破了国外医药巨头的垄断……

这些“最美教师”无不彰显着巨大的爱心、匠心和责任心,自觉践行着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而我们也不禁要叩问:最美教师,为何风景“浙”里好?

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陈于杰分析说,“最美教师”的浙江现象是多方合力的结果,离不开我省不断创新的师范教育工程、对“最美教师”的典型宣传、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紧抓不懈,以及浙江独特的文化基因。

这些年来,师德养成日益成为我省各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共识。乐清90后教师陈莹丽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余龙进表态,“‘最美教师’出自杭师大是学校重德养德的结果,对师范生师德和师能同步培养,让大学教师言传身教,发挥出师德的榜样示范作用”。而浙江师范大学则通过设立“为师者”“丽泽故事汇”等栏目,挖掘一批来自校园内、看得见、学得来的榜样,为师范生上好师德第一课。事实上,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已成为我省师范教育的重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统计显示,近年来我省先后设立了省杰出教师奖、省“春蚕奖”、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省高校优秀教师奖等荣誉奖项。各地“最美”系列的教师评选、学习活动更是不胜枚举。紧盯“最美”现象、选树宣传“最美”、弘扬“最美”精神,这才是推动“最美教师”层出不穷的长效机制之一。

这些年来,我省还相继出台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农村教师集体宿舍危旧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特级专家、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千人计划”和“151人才工程”评选等举措。用陈于杰的话来说,传递教育正能量有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让广大一线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守住了向善向美的教育热情和理想。

与此同时,各地教育系统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像宁波镇海推行“三个必学”,即新教师入职授课必学教师道德基本规范、新学期伊始每位教师必修师德师风课程、每校半月必学师德师风内容。衢州则从打造爱心育人的最美教育新团队、家校连心的最美德育新体系入手,构建新型德育机制体制。舟山将每年9月确定为全市“师德教育月”,组织演讲征文比赛、师德巡回报告等。安吉县落实教师会前“纪律教育一刻钟”活动,比照师德规范,每学期末组织教师撰写师德师风自查报告,做到高尚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再反观“最美教师”产生的文化土壤,也越来越丰腴。追本溯源,浙江历来人文荟萃,南孔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等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又有耕读传家、尊师重教的传统,教育“最美现象”也得益于如此深厚的文化浸润。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广泛开展“最美浙江人”“最美行业”等评选活动,滋育“美”的道德底蕴。“最美现象”早已成为浙江的一块文明品牌,“最美教师”则得风气之先,孕育出了丰硕的果实。

“推动全省教育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个朴实无华、勇于担当、善于开拓的优秀教师。”陈于杰说,借助师德表彰机制,接下来,我省教育系统要以着力提高爱心与责任心为重点,加强师德建设,落实好融教育、管理、考核、监督于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让“最美”历久弥新。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