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丰
70余个专业教室与场馆:
连接知识学习与创新体验
身处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将日益突破时空的限制,学校如何为儿童走向不断变幻的世界舞台做好准备?如何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基?如何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
5年前,当荣光国际学校还只是一纸蓝图时,这3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荣光国际学校校长、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徐锦生的耳边。凭借多年积累的办学经验,以及30年执着研究学生非智力因素所得,在徐锦生的带领下,荣光国际学校提出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融合培育”的总体办学理念。办学5年来,学校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个性化、国际化和生态化的教育,为孩子全方位的发展提供支持,力求使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传承传统智慧的同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引领21世纪时代发展的具有家国情怀的世界公民。
学校深信,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创新与体验有时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正因为如此,自创办的第一天起,荣光国际学校构建“一场馆一课程”多元育人体系的步伐就未曾停止。经过5年建设,如今学校业已形成“两场”(室外运动场、荣光文化广场)、“三厅”(综合报告厅、国际文化厅、舞蹈排练厅)、“三园”(百草园、百果园、毕业生种植园)和“九馆”(安全体验馆、少年科学馆、数字天象馆、陶艺馆、射击训练馆、游泳馆、室内体育馆、乒乓球训练馆、开放式图书馆)等场馆建设格局。71个专业学科教室和体验场馆,以及由此生成的场馆课程,成为学生有效连接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的基地。
“我希望我们的荣光学子普遍掌握‘十个能’:阅读能表达,上台能演讲,英语能交流,才艺能展示,上网能学习,下水能游泳,社交能行礼,活动能组织,生活能自理,野外能生存。”徐锦生说,而这也已成为所有荣光人普遍认同和共同努力的育人目标。
走进学生最喜爱的学校少年科学馆,笔者发现,这里由科技体验馆、标本室、天象馆三部分组成。科技体验馆以现有科学教材为基础,配置了经典创新系列、组合展品系列、壁挂展品系列(涉及声、光、电、磁、力、数学等学科知识)及若干科普系列的体验装置。学生可随时入内参观体验,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实现“玩中学”,激发他们对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标本室,学校收藏了大量植物标本、岩石标本、动物标本等,使相关科学教学不再受时间、地点等外部条件的限制。天象馆则是一个集教育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普及天文知识的场所。利用天象仪展示各种天文星图,模拟仿真各种天文现象,可以解答人们关于天体运动的疑惑,提供对天空中的相对运动的精确描述。天象馆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宽大的穹顶式银幕,而那些平日里很难见到的恒星、行星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天体,它们的样貌和运行过程会被如实地投影出来,以模拟繁忙的“天国交通”。
陶艺馆以现代陶艺为基础,结合美术教材与拓展课程的需要而建,是学校最具特色的将专业学科教室与场馆紧密联结的平台之一。馆内分拉坯区与制作区、装有专业电窑用以烧制的作品区。拉坯区内设有30台专业拉坯机,用于学生制作碗、瓶、碟等器物。陶艺课上,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双手敲打、揉搓、拉、团,随心所欲,成就感满满。安全体验馆是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基地,也是目前金华地区体验设施最齐全的校内场馆。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消防、交通、防溺水等安全知识,并掌握基本急救、护理、逃生等技能。“一个体验场馆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任何形式的口头说教。”徐锦生说,这也是学校舍得重金投入场馆建设的主要原因。
200余门课程:
真正实现“一人一课表”
开学第一周,最让孩子们兴奋和期待的是又可以开始在网上自由选课了。不同年级的孩子对照网上公布的不同的课程表,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54门兴趣特长类拓展课程,在接下来的每周一到周四下午,他们将开始走班学习。“6年学习下来,每个孩子可以最多尝试20多项兴趣项目,这为我们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提供了课程上的支持。”常务副校长朱洪飞表示,学校开发如此多项兴趣特长类拓展课程,目的就是为每一名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寻找孩子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
“面向全体”“个性选择”“发展潜能”,不仅是学校建设丰富兴趣特长类拓展课程的初衷,更是引领全校教师深入实施课程改革的方向。5年来,根据学校自身的定位和办学理念,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导思想,围绕“培养学生世界公民的意识和能力”这一办学目标,荣光国际学校逐步构建起“荣耀基点、光辉人生”全课程体系。“我们认为,世界公民的核心品格是向善、乐学、责任、创造,依据21世纪世界人才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觉得世界公民还必须具备4项关键能力,即道德生存力、学习思考力、创新行动力和全球理解力。”徐锦生介绍说,基于此,学校重新整合原有的国家、地方和校本三大课程,形成语文品德、数学科技、艺术健康、全球理解等四大领域的课程体系。
每一大领域都由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两大课程群组成。其中,语文品德领域的基础课程为语文和品德两门学科,拓展课程则分成文学经典、语言表达和社会拓展等3个系列。数学科技领域,基础课程为数学、科学,拓展课程由创意思维、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3个系列组成。艺术健康领域,基础课程为体育、艺术,拓展课程由花样体育、绚烂艺术、多彩书画组成。全球理解领域,基础课程为英语和生活,拓展课程则由英语沟通、国际理解、生存生活系列构成。四大领域课程加起来超过200门,在荣光国际学校,已经基本实现“一人一课表”。
为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多年来,荣光国际学校在课程资源保障、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机制与体制。学校率先在各年级全面实行小班教学的组织形式,每个教学班满额为30名学生。为落实分层、个性化的作业方式,学校鼓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把办公室搬进教室,方便随时掌握学情,并对学生开展个别化的教学和指导。
课堂教学鼓励采取自学研究、合作讨论、探究展示等学习方式,开展课堂精彩“两分钟”项目,培养学生的表达、展示等综合能力。打造有趣、有法、有效的“三有”课堂模式,培养自主学习力。同时,建构以项目学习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围绕一个项目,打破各学科的界限,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个项目任务或作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灵活安排课时,试行长短课、大小课和跨年级的混龄教育方式,打破40分钟一节课的单一课时模式,采取长时型课程(60~90分钟)、短时型课程(15~30分钟)和基础时长(40分钟)课程的灵活课时制度。落实每天晨练、早诵、午写、晚语、夜读5个30分钟机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体育锻炼、经典诵读、书法练习和英语交流时间。
推行浸润式、渗透式和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将品格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和各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培育健全的精神品格;利用特有的作息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英语交流、锻炼、尝试的机会。利用学校场馆和校外其他资源,开展一周一主题的综合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创新。
作为一所在金华当地小有名气的现代化数字校园,学校致力于开展以移动学习为载体的智慧教育,为每位师生配备移动终端,课堂教学中倡导采用翻转课堂、微课辅助、微格评课等形式;教学管理上运用家校平台、校园管理平台、教学平台等资源开展移动办公管理。
为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与素养发展,学校在基础课程模块化评价上进行了尝试。不同的学生,学习的速度、深度和质量都有所不同。实行基础课程模块化评价机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不同时间段,申请模块化考评,如语文学科中有识字、拼音、写作等模块,体育学科中有跳绳、跳远、短跑、球类等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申请考评。
150余名一专多能的教师:
辅佐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因为要为今年的准新生全新设计、开发幼小衔接课程,这个暑假对荣光国际学校的教师来说,过得并不轻松。“首先要摸清孩子的需求,其次要盘活学校原有的课程和场馆资源,当然最重要的是清楚了解当下幼小衔接的课程设计理念。”负责课程开发的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潘可可说,好在学校的教师团队在多年的专业历练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课程开发的过程一帆风顺,推出后深受孩子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
幼小衔接课程结合幼儿园的游戏和小学的活动课程,从学习内容和习惯培养方面为孩子们搭建起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梯,让孩子慢慢适应寄宿制小学的生活、学习节奏。基于这一设计理念,教师们整合学校原有的国际预科课程、绅士淑女课程、强健体魄课程和生活自理课程,开发了包括双语学习、跟着绘本学数学、安全教育、游泳技能学习和陶艺体验等模块在内的活动课程包。课堂的教学模式也以孩子们普遍接受的游戏教学为主,辅以习惯养成和规范教育。比如这里的语文课堂,不会有一板一眼的拼音和笔画教学,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们自编的趣味识字儿歌、汉字的起源故事、猜字谜游戏等。
“让孩子们愿意到学校来,对小学生活怀有兴趣和向往,这是我们的教师在开发幼小衔接课程时始终坚持的目标。”在徐锦生看来,一支能深刻领会学校办学理念、鲜明展现个人专长特色的一专多能型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办学质量走向更高的强大动力。在持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荣光国际学校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为抓手,走出一条特别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学校实施教师发展“三项举措”。一是专家引领专业成长。聘请大学教授、特级教师为主体成立“专家顾问团”,指导学校办学规划和课程改革;成立教学艺术指导团,聘请省、市、区教研室教研员为主体成立“教学艺术指导团”,指导教师的学科教学素质和水平提升。二是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建校伊始,即大力推行教师阅读,鼓励教师阅读教育理论、学科知识、课堂教学以及国际化教育等方面的书籍。每月都会开展经典书籍阅读活动,组织教师阅读沙龙,并且推行学校各项评比、活动奖励等都以书券的方式实行。三是课题研究推动科研水平。学校积极申报省市区级课题立项,从课程开发、学习方式变革、移动教学方式、课堂模式创新、评价改革等多个方面开展课程改革实验研究,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坚持教师发展的“三项机制”。一是实行主任组长负责制,保证教师发展的专业自主性,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学校制定了把课程实施、梯队建设、学生活动以及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工作都由学科主任和年级组长“一竿子”负责到底的机制,旨在让各学科建设、教师发展进一步专业化。二是实行名师工作坊制度,在校内选拔一批优秀的名师担任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导师。要求导师和教师成员一起全面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学科教学上都要拿出至少一项变革实践项目,同时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实践,最终实现师徒共同发展。三是实施动态教师评价机制,除了学生成绩等结果性内容外,更关注教师学科教学创新、比赛活动荣誉、特色课程开发、课堂模式转型等过程性考评,让教师不再为单一的目标而努力,保证教师更全面的专业成长。
全校现有的211名教职工中,有浙江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8名,外教5名,更有多人曾斩获国家及省、市、区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大奖。2016年,校长徐锦生主持的课题《活动+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新探索》荣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由刘旭升开发并执教的德育课程《做班级的小主人》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国家级优课。黄荣耀、穆媛媛、郑宁获全国小教会青年教师赛课特等奖,何芳获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王元获婺城区数学新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郑宁、李文韬获婺城区新生代英语优质课一等奖。
图为体育拓展课
图为陶艺拓展课
安全体验馆
黄文虎少年科学馆
开放式阅览室
校史展览馆
室内篮球馆
开学了,金华市荣光国际学校又迎来了296名稚嫩可爱的“小不点”。对这些“小不点”来说,开学并不意味着即将展开一段未知的旅程,而是另一种“回家”。因为,就在今年暑假,荣光国际学校首次举办面向一年级新生的“走进荣光”幼小衔接夏令营,两周时间,孩子们吃住在校园,在教师为他们度身定制的幼小衔接课程学习中,用小脚丈量这所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场馆,了解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并为即将到来的全寄宿生活和学习做准备。
“短短两周的时间,孩子们已经疯狂爱上了这所学校,回家后整天盼着开学。”一年级新生傅晗砚的妈妈说,一开始还担心第一天上学女儿会哭鼻子,没想到女儿说了声“再见”就迫不及待地跑进熟悉的校园里不见了人影。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竟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魔力”?带着和新生家长同样的疑问,笔者走进这所占地达93亩的现代化学校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