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第二中学 贾桂强
《论语》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从2006年起,我在学校开设了《论语》选修课,如今已开了11期。如何完整地教读《论语》曾是我的重要课题。
一、理总纲,悟主题
《论语》是语录体,凡20章,512则,大部分条目都很短,又缺少情境,该以什么样的顺序讲读,便成为《论语》教学的瓶颈。
经过多年教读,我找到了一条合于学理的清晰线索,将《论语》全书梳理出了一个总纲。这个总纲,来源于孔子的一段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段话可谓“孔子倡导的人生大纲”。笔者在“这一人生大纲”中,又增添了4项内容:循于礼,修于己,守于中,知于命。
因此,我打乱了《论语》原书编排顺序,进行重新组合,设计了以下八个单元的阅读活动,也是《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总纲:
人“志于道”就要努力奋斗(第一单元 卓越人生),要做到“据于德”(第二单元 知行合一),在前行的路上要“依于仁”(第三单元 厚德载物)、“循于礼”(第四单元 凡事有方),还要“游于艺”(第五单元 养浩然气),一路上离不开“修于己”(第六单元 完善自我),为人处世不能走极端,要学会“守于中”(第七单元 亢龙有悔),最后也许拼尽全力,依然梦想落空,要学会“知于命”(第八单元 敬天顺道)。
二、读传记,联故事
每个单元的教学,我一般按照以下流程:(1)有趣的人物故事导入;(2)辑录《论语》中的相关语段,分“主题”研读,然后交流评点;(3)在讲述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深度解读;(4)问题与讨论。
“他们或与老师切磋琢磨、辩驳诘难,或与老师周游列国、传播学说,如众星拱月般散发着思想和人格的光辉。孔门弟子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群体,他们与老师的一问一答,体现着儒家对人生、社会、历史的体悟和思考。”阅读《论语》时,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将孔子言行汇辑在一起,孔门弟子的言行辑录在一起,其他人物的言行另外编辑在一起。这种读法,有趣些,把《论语》当作传记来阅读,把文化经典读成故事。例如,参阅石毓智的《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该书把《论语》读成传记,把孔子和他的弟子这些古代“大人物”还原成“一般的、有趣的人”。
三、重思辨,展教例
在《论语》阅读的过程中,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味地肯定,而是有所取舍,加以鉴别,培养学生合理、公正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文化经典作品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认为先要理解,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然后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如对于儒家的“孝”,人们常有误读,认为是“愚孝”,完全是封建的旧东西。例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遍查“四书五经”,并未查到这句话。这实则是后人的误解。《论语》中有许多谈“孝”的语段,如何做到思辨式阅读,可围绕《论语》中“孝”的思想展开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后,学生们能发现:首先,儒家强调子女要劝解父母,不是一味顺从。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其次,不盲目服从父母,如《孔子家语》里有一个曾子耘瓜的故事。
实际上,孔子推崇“仁”,要善待别人,父母更要善待子女。儒家讲孝,要求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我们要了解孔子学说的本来面目,才是继承传统文化,择善而用的正确态度。
今天阅读文化经典《论语》,要学会选择与继承,要有判断力。不能“跪着”读经典,不能一味盲从,全盘接受;也不能“跑着”读经典,不能一味短平快,求实用;而应当“站着”读经典,怀着敬畏之心,平等交流。唯有如此,传统文化经典《论语》才能成为在我们生活中继续起作用的“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