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雪逸
教育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而浙江自古就有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浙江教育人奋力创新、辛勤奉献,朝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前进,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1.47万余所,全日制在校学生950万人,教师63万余人,全省教育人口接近总人口的1/5。
狠抓党建,守好校园阵地
为强化全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责任落实,浙江先后认真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重大活动,全面落实党组织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高度重视高校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全面实施高校党政同步换届、加大干部“下”的力度等措施,不断提高选人用人质量。
全面落实高校党委书记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建立了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全国率先开展二级学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试点,确定了浙江工商大学、嘉兴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作为试点单位,着力加强整改,切实解决基层党建过程中存在的盲点、难点、堵点问题。
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延伸,今年4月启动了2017年高校“基层党建全面落实年”活动,采取10项具体举措强化基层党建。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培育、支部建设创新活动和“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选树宣传活动,涌现了一批党建特色工作和品牌,诸如浙江大学的“新生之友”制度、浙江师范大学的“智援‘美丽乡村’服务行动”等。
近年来,省委教育工委积极配合省委做好高校巡视工作。坚持每年两次的党风廉政分析会制度,同时把这一制度向全系统推行,努力在全省教育系统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立德树人,提升育人质量
浙江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首位,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努力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自2016年12月以来,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十方面40项重要举措。
在高校,重点推动思想理论课程改革,制定《浙江省高校思政课改革实施方案》,推出了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素质等为重点的“双十”举措,组织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等辅助教材,积极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不断激活思政课堂。
而在中小学,则着力培育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文明教养、公民责任和理想志向,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编写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德育教材,健全了教材和讲义更新制度。
在提高“第一课堂”育人质量的同时,大力打造“第二课堂”,创新实践育人机制,实施了“百校联百镇”和“双百双进”为主要载体的实践育人改革,在257个乡镇(街道、社区)建立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仅2016年就派出3万余支实践团队40万名大学生和5000余名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覆盖1118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群众超过157万人次。目前已覆盖全省所有高校、所有县(市、区)和超过82%的乡镇(街道、社区),基本实现了纵向到底、全面铺展。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点
改革一直是浙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全省积极探索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教师管理制度、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探索新路径。
2010年起,在嘉善县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改革试点,探索城乡教师双向流动的新机制。在此基础上,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着力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流动,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工作,2015年率先在嵊州市和浦江县开展试点。2016年7月,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遴选条件较好的28个市县加入改革试点。
今年8月底,浙江省新高考招生录取顺利落下帷幕,27.2万学子通过考试招生升入了各类高校。自2014年成为全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省以来,浙江确定了4种招生模式,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选拔格局,为全国改革探索了经验。
课程改革方面,2012年,浙江首先在负担最重的高中阶段开展课程改革,开发开设四类选修课程,健全选课制、走班制等一系列制度。2014年,课程改革延伸到职业教育,2015年又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减少必修、增加选修”,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
各级各类学校还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推进学校体育课程创新建设。2012年以来,全省高中已累计开发上万门兴趣特长类体育选修课程。在大学,试点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制课程化改革,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与运动项目,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扬长补短,推动教育均衡
在浙江,公平、均衡、优质一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
下大力气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把政策资源向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针对困难地区,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小规模学校调整改造工程等“扶弱”工程,完善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今年7月,启动实施了第二轮基础教育重点县工作,遴选确定了10个县(市、区)为第二轮基础教育重点县。
同时,严格控制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择校行为,截至2016年,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已向社会宣布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零择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制定或改进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管理政策,确保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这些年,浙江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2015年启动实施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在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启动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组织开展为期5年的20所重点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制定实施本科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制度,促进高校准确定位、争创特色、错位发展。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激活高校办学活力。同时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开展高校课堂教学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学生转专业选择权,打出了一套强化高校教学工作的“组合拳”,引导高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模式,服务社会转型
近年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等重大决策部署,浙江的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做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
积极发挥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深化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推进分类评价,试点高校科技经纪人制度,积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在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设立了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等4个类型,以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潜心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和急需科技问题。
同时借力平台建设,大力发挥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作用。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已认定4批37家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与台州市政府、金华市政府、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绍兴袍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合作共建13个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
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了示范性创业学院评选工作,建立高校校外创业导师专家库,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普遍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行走在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全省教育人翻过一山又一山。新时期,全省教育人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奋力谱写浙江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