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9月1日 星期

行知学子喀什探亲再叙疆浙情


□本报通讯员 胡迪维

“阿吉!阿吉在那儿。”一路都很安静的潘一滔隔着喀什机场的玻璃突然兴奋起来。8月12日,潘一滔在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副校长陈曙、新疆部教学主任励姜等的陪同下乘坐飞机来到新疆,赶赴一场兄弟的约定——看望自己在新疆的“亲人”。潘一滔的“亲戚”,正是大他三岁的同校新疆内职班2014级建筑系学生吐达阿吉。

篮球结缘促成“万里探亲”之旅

8月13日,喀什市浩罕乡托万喀孜艾日克村村委会大院的篮球架下,两个瘦高的男孩挥汗如雨,他俩都身着印有“行知”的黑色队服。

8月14日,吐达阿吉带着潘一滔在喀什噶尔古城游览。

“两年前,在宁波行知职高,我们因篮球结缘,那时我们是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在我的家乡喀什,我用篮球迎接他的到来。”吐达阿吉·玉苏甫用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

吐达阿吉与潘一滔的相识源于2015年9月校篮球队的招新选拔赛。当时的吐达阿吉是校篮球队队长,招新时他一眼看中了身材修长的潘一滔。两人和球队的其他成员征战球场,为学校争得了不少荣誉。

每逢假期,潘一滔都会带着吐达阿吉逛街游览;每逢新疆部搞活动,吐达阿吉也会邀请潘一滔参加。渐渐地,两人成了兄弟,潘一滔常常会在家人面前提起他的维吾尔族哥哥。

为了加深民族间的交流,今年年初,学校开展了新疆部与本地学生“结对子”活动。在学校的牵线下,吐达阿吉有了宁波的“亲人”,潘一滔也有了新疆的“亲人”。

兄弟俩约定,有机会一定要去吐达阿吉家中相聚。

品味浓浓疆浙兄弟情

为了让内职班学生真切感受到当地学生对新疆学子的关爱,今年暑假,学校开展了当地学生到新疆学生家庭“走亲戚”活动。潘一滔终于有机会来到木达阿吉家做客。

8月13日,潘一滔来到吐达阿吉家中,吐达阿吉的母亲取出她一针一线缝制了半个月才完成的小花帽戴在潘一滔头上。潘一滔也拿出他和家人精心准备的礼物一一送上。当潘一滔用蹩脚的维吾尔族语喊吐达阿吉的父亲、母亲“达达”“阿帕”时,不会说汉语的“爸爸”“妈妈”拉着“新儿子”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汉族儿子,吐达阿吉一家准备了丰盛的家宴,家门口的炕上摆满了馓子、水果、酸奶等美食。小小的院落里充满了欢笑声。两天的相处,使得潘一滔的心和跟这个新疆的“家”更贴近了。“这两天阿吉教我维吾尔族语,教我跳新疆舞,我们一起吃饭、打篮球,就感觉跟在自己家一样自在。”潘一滔说道。

办好内职班是一份责任

吐达阿吉的父亲和母亲都没有文化,靠捡瓶子养活家里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记得有次家门口有很多工人在修路,当时我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就跑出去问,结果因为语言不通,什么也没弄明白又回来了。”吐达阿吉母亲说,那时自己就下定决心要让孩子学汉语、学文化。

汉语学校离家很远,她每天起很早带着吐达阿吉去上学。2014年,吐达阿吉考上了宁波行知学校内职班。

在学校,吐达阿吉备受关注,教师也特别注重发挥他的特长、培养他的兴趣。他不仅担任班长、篮球队队长、宿管会会长,还作为为数不多的学生代表在国旗下讲话……吐达阿吉每年都会带回家一沓奖状,看着越来越优秀和自信的吐达阿吉,父母留下了幸福的眼泪。”

“孩子在学校的3年里,学费、住宿费、从没问家里要过,逢年过节学校还给他们发红包、送温暖。”吐达阿吉母亲说,“以前村里人只知道他们是捡瓶子的,现在人人都知道她家出了一个优秀的儿子。”

今年,结束了3年中职学习的吐达阿吉选择继续留在浙江,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收获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入学通知书。开学后,他就将成为一名大学生。

而潘一滔读的是“2+3”制,开学后即将去北京求学。“我虽然离家远了,可是你近啊,记得时常回家看看,他们也是你的家人。” 潘一滔叮嘱吐达阿吉。

“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新疆孩子能来内地,能来我们学校,享受国家、自治区、学校给予他们的好政策,学习知识、充实自身、拓宽眼界,拥有更广阔的未来。”陈曙说。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