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农民学院院长沈琪芳
□本报记者 言 宏
“李克强总理向2862名全国人大代表作政府工作报告。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一次又一次赢得全场的热烈掌声。代表们为改革深入推进,在经济、生态、民生、外交等领域取得的一个个新成就感到高兴。但是我认为,更多的掌声是送给2017年政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目标和人民的新期盼,用网民的说法是政府2017年派送的民生大礼包。”一打通电话,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农民学院院长沈琪芳兴奋地说。
沈琪芳告诉记者,作为这一届的教育界代表,她努力为教育建言发声。今年,她提交了《中国2025背景下加快能工巧匠培养的建议》《关于将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关于从中华民族复兴高度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建议国家给每个中小学生发一个游泳合格证》等建议案。
在3月8日的小组讨论会上,沈琪芳一句“现在的学生活动场地太少了”的感慨引起了很多代表的共鸣,除了学校,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培养孩子自己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沈琪芳说,应该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作用,将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目前,国内已有2000余座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但青少年进博物馆年均0.15人次,与发达国家学生年均入馆2~3次相比,差距明显。
将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社会呼声十分强烈,但一直无法落地。这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更需要教育与文化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破难创新。为此,沈琪芳提出要强化共识,落实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将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指导,切实推进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协同作战;优化调整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精准服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她建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文化部门的协调沟通,尽早出台实施意见,编制细化方案,明确将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全民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技术要求、机制路径,以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利用公共文化场馆推进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同时对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学校教育的具体任务、载体平台、服务标准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学校与博物馆要注重衔接彼此的教育计划,博物馆、纪念馆要挖掘梳理、活化利用馆藏资源,主动与教师共同制订并实施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博物馆教育计划与课程。
沈琪芳还提出,可以探索多种路径,如“构建学习任务单”“亲子活动项目”,发行“博物馆教育券”,开展“博物馆课程进校园”等,丰富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的形式,真正让师生有效地“使用”“活用”博物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全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