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2月21日 星期
常山县文昌小学:
儿童友好,让教育更美好


□本报通讯员 郑 晓

“从蒲塘教学点新转来的27个学生的来信,各位班主任一定要抽出时间回复,涉及班级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或是对校园管理方面的建议,要及时上报学校……”新学期伊始,因为农村教学点的调整,常山县文昌小学新转入了27名学生。开学不久,校长封鸣根照例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就“友好信箱”中的学生来信内容部署工作,要求各班主任帮助新学生快速融入新集体,同时也从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出发,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管理思路。

文昌小学于2022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在衢州市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的大背景下,近半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和服务机制,打通校园内外的服务空间,为学校儿童发展创设友好平台。

为儿童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老师,村口有一棵很大的樟树,我指给你看……”“老师,你猜我家的狗生了几只小狗?”“孔家弄到了,校长,您到我家坐坐吧。”文昌小学是常山城区唯一一所拥有校车的公办小学,每天放学,都有几名教师陪同学生乘坐校车回家。坐在校车上,师生们谈天说地,这段路途成了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

“我们学校的生源比较特殊,虽然是城区学校,但是大多数学生来自乡镇,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学生们下车后还要走多远、路上是否有安全隐患、回家写作业会晚吗,这些问题家长很少会和教师沟通,需要教师主动去了解。”封鸣根介绍。因此,学校组织了“陪走回家路”活动,全校教师分批次陪同学生乘校车回家,感受学生每天放学的心情,了解学生在校园之外的学习生活情况。

封鸣根说,在学业知识之外,学校力求能对学生的情绪、心理等提供保障和保护。为此,学校将一年12个月设为不同的“主题月”,如陪伴月、温暖月、倾诉月等,以提醒所有教师和家长,为人师、为人父母,要关心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

据悉,为了更好地呵护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学校专门设立了“儿童友好班主任论坛”,每个月都会针对儿童心理成长的阶段性问题开展主题探讨,以切实抓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的权利。

为儿童快乐成长创优条件

小豪和妹妹是本学期转入文昌小学的,刚开学,两人的奶奶就找到小豪的班主任程秀秀,希望新学校能给予小豪一些帮助,让他能开朗一些。

家长有求,学校必然有应。在文昌小学,有一支骨干教师组成的“儿童教育帮帮团”。程秀秀和帮帮团的其他教师经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发现小豪在学前阶段是比较开朗的,但上小学以后,由于妹妹的成绩一直优于他,奶奶又经常用贬低性的语言打击他,有时候甚至用不许吃饭来惩罚他:方法不对的“爱之深,责之切”让小豪渐渐变得沉默内向。

“您管教孩子时不能再用‘太笨了’这样的话语,小豪虽在学习成绩上比不上妹妹,但他非常善良朴实。如果您长期用这样的话语打击他,他会越来越胆小、内向,会认为您不喜欢他……”程秀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小豪奶奶在教育上的错误之处。“孩子从小跟着我长大,想着对他严厉一点会好一些,没想到我错了。程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我以后要多表扬和鼓励孩子,让他在我身边也能感受到爱……”深度交流之后,小豪奶奶掩面而泣。

“孩子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教育方式。”封鸣根介绍,根据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打破家庭教育只限在家庭的局限,发挥骨干教师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学校成立了帮帮团,从家庭教育指导、家庭经济帮扶、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分别建立专家指导组。此外,学校积极联系社会各界,搭建线上、线下咨询平台,帮助父母、家庭和孩子更好地成为“友好模样”。

除了成立帮帮团,想学生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学校尽力为学生及其家庭提供最优化的服务。比如,冬日里,为了缓解由家长接送的学生因长时间等待家长带来的焦虑,学校在离校门最近的建筑里开设了“暖心驿站”。学生们可以在那里看书、整理作业,再也不用站在冷风中挨冻,家长也不用为了赶时间而着急。“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最佳选择。”封鸣根说。

为儿童适性成才丰润课程

“下节课就是拓展课了,一想到要上烘焙课,我就流口水,不知道我们今天有什么美食呢?”周三下午的烘焙课是六(2)班学生张逸婷一周里最期待的时光。四(2)班的徐政勃则是陶艺课的“粉丝”,他说:“陶泥可以千变万化,有了它,我可以用双手创造美、创造奇迹。”

除了烘焙、陶艺,还有蛋雕、剪纸、乐高积木、机甲大师……学校专门为学生定制了近30门不同内容的拓展课,每周三下午,全校760余名学生分布在不同的课程教室中。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沃土,丰富的拓展课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丰富童年体验。”教务处主任郑玲玲介绍,学校的课程体系由国家基础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和校本探究课程组成。结合当前学习方式的改革潮,学校在劳动基地建设、乒乓球特色文化、科学创意装置等方面开展项目化学习,组织学生利用课内外的时间进行深度学习讨论,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努力实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

“它能比较好地帮助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解决满地都是橡皮屑的难题,我感到很有成就感。”说起自己设计的橡皮屑收集器,五(2)班学生段馨语表示,虽然设计过程很有挑战,产品也还有待改进,但是她十分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五(3)班的郑孟妃则和班上同学就“食堂厨余垃圾是否能给土壤增肥”开展了项目化探究。目前学校种植区域的土壤主要是从校外运回的黄泥,肥力明显不足。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学生们回收食堂的厨余垃圾并进行碎化处理,然后填埋进泥土表层,通过数据测算和统计,改善土壤的肥力和酸碱度。

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平时对校园建设的观察,结合学科知识开展的劳动项目化学习,既培育了学生,也让他们用智慧反哺校园。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