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2月21日 星期

《水浒传》咋成“毒小说”了?


新闻回顾 近日,有网民建议把《水浒传》相关内容从中小学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清除。该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留言,并列出相关理由。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发布了长文回复,有理有据地进行了解释。此事引发了热议。

何为毒教材,边界要厘清

□李 强

联系到“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等问题,于是就怀疑经典名著《水浒》是毒教材。这有点矫枉过正、因噎废食的味道。

所谓“毒教材”,顾名思义是指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危害的教材统称。显而易见,评判一本教材是不是毒教材,得看它是不是“有危害”,是不是真的“有毒”。这其实就是边界。“《水浒传》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深渊,与《水浒传》有直接的因果关联。”从教育部门的回应来看,所提醒的也是对于边界的认知。

何为毒教材?如果边界不清,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给一本教材贴上“毒标签”,哪怕这些读本是经典、名著。比如《三国演义》推崇强权和愚忠、《西游记》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安娜·卡列尼娜》讲背叛出轨、《红与黑》是凤凰男作死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怨妇的单恋、《傲慢与偏见》里充斥不知民间疾苦的剥削阶级……一味用挑剔批判的眼光列出种种不是,何难之有?

众所周知,教材编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教材之所以成为教材必须“过五关斩六将”。在此语境下,哪有那么多的毒教材?更何况,说哪个教材是不是有毒,得看主流社会答不答应,得看普遍认知答不答应,得看受教者答不答应。一个人说有毒,其他人都说无毒,尤其是受教者觉得受益匪浅,如此一来就不是教材有毒,而是不负责任的评判有毒。

当然,话也要分两头说。教育是国之大计,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尺寸教材之间,事关悠悠国事。对教材编写者、审核者来说,必须本着“教育无小事,教材无小事”的负责任态度,恪守教材应有的质量边界,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确保教材中的各类元素都要精益求精、经得起推敲。

一边是知边界,理性客观评判;一边是守边界,用质量说话。到那时,我们闻听教材的坏消息必然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春风十万里,十万好消息”。

孩子不能活在“真空”里

□李 平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又如何去苛求艺术本身是完美的?这位网友所提出的《水浒传》污蔑丑化女性、歌颂滥杀无辜等问题,正是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一体两面,契合的是那个年代的主流价值观。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这是客观事实,硬要把当代的价值观往上套,振振有词地批判它们“有毒”,那只能说明是批判者自身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如果按照这个网民的逻辑上纲上线起来,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处处是“毒”的环境:校园文诱导青少年恋爱,毒;玄幻文封建迷信,也毒;侦探文诱导青少年犯罪,更毒。手机会毁了孩子,游戏会毁了孩子,低俗动画也会毁了孩子。这些是不是要全禁了?

所以,究竟是外界误导,还是家长们缺乏引导?再优秀的作品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作为家长,要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厘清问题,对好坏美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深度思考,更好地认识自己身处的世界。正如有网友留言说,“作为一个90后,曾经我的童年充斥着热血的动漫,但得益于父母的正确引导,我并没有学会打架斗殴。动辄举报的家长未必能以身作则,却习惯把责任推给社会,甩锅给别人”。

试想一下,让孩子生活在过度保护的温室里,结果会怎样?英剧《黑镜》中的《方舟天使》剧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该剧集中,母亲怕女儿萨拉受到伤害,在萨拉年幼时就往她脑子里植入一款芯片,通过定位、监控生命体征、控制视角等功能,为萨拉创造了一个“绝对安全”“干净无瑕”的温室。但这样的环境给萨拉带来的却是停止成长、严重的心理问题,她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分辨不出什么是危险、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暴力,甚至连自己在发泄暴力都无法感知。

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曾经说过:“童年需要一个终点,而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离开家长安全的怀抱,自主追求高一级的冒险和挑战,则是家长的职责。”无论如何,请停止做一个极端的家长。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付 彪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回复堪称“教科书式”:一方面承认该网友的顾虑与担忧有一定道理;另一方面从《水浒传》的文学价值、评判性阅读的好载体、丰富的教育价值三个方面阐明了该小说入选教材的原因。这一回复,不仅纾解了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些疑惑,也为广大教师和家长引导孩子阅读名著提供了切实指导。

《水浒传》里有些内容的确不适合涉世未深的孩子们阅读。但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该小说历经数百年时间检验,跨越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审读,还被翻译成英、德、法、美、日等不同版本,其思想和文学价值早已得到广泛认可。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阅读名著的好处不言而喻。文学家冰心7岁、教育家钱穆8岁就开始读四大名著,伟人毛泽东13岁时曾背着老师偷偷读《水浒传》。

四大名著是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重要书目。特级教师李振村说:“名著进入教材,它的任务绝对不是简单的学字、学句。经过改编的名著选文是一个引子,是一条缝隙,要让学生通过缝隙,看到一个光亮的世界,进而产生阅读原著的欲望。”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应让他们阅读理解中国经典书籍中的精华和糟粕,教会他们何为美与光明、何为丑与黑暗,如何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艰辛。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品鉴,学会批判性学习和阅读。尤其是教材中推荐的名著选文,应从名著的历史背景、作者信息、作品内容、人物特点等方面进行重点解读,讲清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哪些是应该远离的。正如回复中所说,“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经典书籍中吸取精华,才能真正让阅读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