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

落在农村学校里的“双减”, 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本报记者 张纯纯 通讯员 陈 烨

下午4:40,铃声响起,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中心小学的课后托管作业辅导课正式结束。六(1)班的科学教师刘梦诗匆忙回到办公室,拿上办公桌下的材料箱,又准备赶到劳动教育实验基地开展无土栽培拓展课程。虽然“档期”爆满,刘梦诗的心情却仍旧不错。

“以前虽然当天不用留下来,但第二天早上常常得花费大量时间来检查作业、盯着学生补作业;现在直接做到了‘日日清’,不管是情绪上还是工作量上,其实都是另一种‘减负’。”同时担任教务主任的刘梦诗说,农村小学的学生本身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差异也较大,且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回家按时按量完成作业的自觉性并不高。

这些现象也体现在刘梦诗出示的一份数据里——“双减”落地后,全校1211名学生共有1204人选择了参加课后托管的自主课程,报名率达到99.4%。

借东风:作业分层再升级

校长童蔚豪给班级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们取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莲子,在契合校名的同时,也包含着一份深深的期盼,“小莲子只是还未开花,希望他们都能够生根发芽,成为一朵绽放的莲花”。

而这个名字也拉开了莲花镇中心小学作业革命的序幕。童蔚豪介绍,自2019年开始,学校开展了“莲子培育计划”,各科教师要对班级里每一个“莲子”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并为他们单独设计作业题目及进行辅导,“学期末,我们还会组织教务处和教研组对每位学科教师形成的分层辅导记录册进行优中选优,全校评选出8~10份优秀记录册,宁缺毋滥”。

数学教师舒松珠正是上个学期这项评选的优胜者。打动“评委们”的正是她与分层辅导记录册一同提交的一沓厚厚的学生成长记录本。这些成长记录本并不美观,甚至有些简陋,仅仅是由上百张白色便笺纸简单装订而成。或许为了装饰,有学生在自己的记录本封面上画下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但翻开记录本,每一张白色便笺纸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学题,一开始几乎每一道题旁都还有一个红色的叉,订正的痕迹也布满了一页纸张。往后翻阅,红色批改的痕迹越来越少了。“这上面的很多题目改编自教材或课堂作业本。就是这样每天一张、每天一张,最后每人都留下了厚厚一本属于自己的记录。”舒松珠认为,做好作业分层,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能力,一张作业纸看起来轻飘飘,但其实每天必须为这些学生重新备课,“‘双减’之下,学生的作业总量需要进一步控制,这堂课就得备得更认真了,设计的题目也需要更加精简”。

新学期,莲花镇中心小学的分层辅导记录册也迎来了“双减”版本,“现在的分层作业不仅仅为了‘莲子’而设,更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童蔚豪提到,在“双减”之前,设计分层作业需要依靠教师的主动性,而现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成了每一位教师应该且必须做到的事情。这个学期,他打算再借着“双减”的契机,将评选出的优秀分层辅导记录册存入校史陈列室,并附上教师的照片、简介,进行展示。“长此以往地积累下来,这些都将成为学校的财富。”童蔚豪说。

盘资源:优质课堂自己造

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新学期教师大会召开的前一天,童蔚豪在笔记本上列出了会议提纲,课堂质量相关内容妥妥占据“C位”。

“‘双减’之前,我们就已经推出了每周一次的15分钟短课堂教研活动。在上课时间仅为15分钟的情况下,由两位教师对重难点突破环节进行同课异构,其他教师则进行观课。”童蔚豪认为,这样的教研活动正符合“双减”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的高要求,“超前‘双减’也算提前给教师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经历过15分钟短课堂活动的舒松珠直言这样的挑战确实很难,“时间很短,老师就必须要精讲,讲出来的必须得是精华,就得在课前下足功夫”。

在刘梦诗看来,功夫更需要下对地方。在她的教学经验里,单纯迁移他人的优质课对于农村学校的教学而言并不适用,常常会因为学情差异大或者教具不匹配等导致上课效果不理想。“所以必须要打造属于自己的优质课,课堂的高质必须是符合自己学生的高质。”刘梦诗说。

身为学校领导者,童蔚豪深知“自己的”有时候也意味着现实的困难,“比如对于我们农村学校而言,引进外来的培训机构开展拓展课程,实际上是有些困难的,所以只能是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位老师的特长”。

的确,在莲花镇中心小学本学期的课后托管拓展课程安排表上,目前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是“自己人”。钻石绣、朗诵等普适性较强的课程就由各班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轮流上课,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教师承担了“我是小中医”的上课任务,“小小西点师”“中华面点”的课堂上则出现了家长、食堂阿姨的身影。

平时就热爱烘焙的六(3)班班主任徐梅霞申请了“小小西点师”拓展课程,而她想到的第一个“外援”正是班上开甜品店的家长。“虽然我本身有一定的烘焙基础,但还是需要一个专业人士来帮忙。”现在徐梅霞既是拓展课上的教师,也是拓展课上的学生,不过她信心满满:“再过一段时间或者等到下学期,我就能独挑大梁了。”

“中华面点”课则是家长和食堂阿姨齐上阵,就连教室也是食堂里的小厨房。家长郑素苹是女儿黄翼眼中很厉害的妈妈,“我早餐想吃什么,我妈妈就能做什么”。现在郑素苹成了几十名学生眼中很厉害的“老师”,几次课下来,她很快适应,“孩子们都把我当作真正的老师一样,学得很认真,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接地气:拓展课程有温情

拓展课程时间过半,莲花镇中心小学的“本草园”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刚刚在教室内上完“我是小中医”理论课的中草药小达人们正排着队进场。五(6)班学生颜天琪小心翼翼地从随身携带的塑料袋里拿出自己昨天在村子里寻来的“宝贝”。“这是车前草,可以拿来治疗咳嗽。”他一边介绍,一边熟练地松土、挖坑、栽种、浇水,一株车前草就在“本草园”里安了家。

任课教师叶炜明介绍,自己每教学生认识一种中草药,都会让他们去家附近或者村子里找一找实物。“你看,这边种的是马齿苋,那边是艾草。这片园子里的中草药全都是孩子们寻来的。其实最好的课程资源就在孩子的身边。”叶炜明坦言,有时候孩子们找来的“宝贝”他也不认识,自己会上网查资料、翻文献,跟着学生们一起学习和进步。

在与本草园一墙之隔的田园里,“传统农耕”拓展课的学生们正在种植小白菜,白菜苗也是学生们从家里带来的。“莲花镇是农业大镇,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对农业文化都是耳濡目染的,他们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体验。”副校长杜煜介绍,正是结合这样的实际情况,学校开设了接地气的四大系列拓展课程——“爷爷的农具”包含农具收藏、农具认识、农具制作等内容,“爸爸的稻田”由智慧花田、传统农耕、中草药种植等内容组成,“奶奶的女红”负责教给孩子们十字绣、钻石绣、花样编织等技能,“妈妈的厨园”则是制作中式点心、西式甜点。“之所以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命名课程,也是希望能够营造教师也是家人的氛围,给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陪伴感。”杜煜说。

“对于农村孩子们来说,这些资源和文化其实都是他们的‘根’。”童蔚豪认为,这样的拓展课程才是真正的因校制宜,具有农村学校特色,“以前这些课程内容只能是以社团活动课的形式开展,每周最多一节,时间非常有限;现在‘双减’落地,可以大展手脚了”。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