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教育·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月18日 星期

如何看待毕业生薪酬榜?


“注水”数据缺乏说服力

□李 平

一石激起千层浪。南京大学2020届被调查毕业生中,平均薪酬为每年17.83万元,和2019年的年薪均值相比,上涨3.21万元。这牵动了方方面面的神经。

刚刚过去的2020年并不太平,年初疫情暴发,诸多行业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几近停滞,虽然后面情势逐渐好转,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言乐观。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高校“晒”出的毕业生高起薪不免让人陷入迷茫。即便是在南京大学,不少应届毕业生也直言“产生了深深的职业挫败感”,因为他们拿到的没那么多,被平均了,拖了平均薪酬的后腿。还有网友留言称,“自己985大学毕业好多年了,还没有达到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薪酬,真是惭愧啊!”

事实上,南京大学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自己也承认,被调查毕业生的有效样本仅为3709个。这意味着被调查的毕业生人数只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5%左右,不到五成。况且,部分毕业生未反馈薪酬数据,只是部分高薪酬的毕业生主动填写了数据。很显然,这样的数据是没有说服力的。

更何况,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简单以平均薪资为统计维度衡量一所高校应届生的薪资水平是有明显缺陷的。除了薪资水平,还需将薪资的增长率、职业的竞争力和晋升空间等影响因子纳入到薪资指数计算中,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不得不说,这样的毕业生起薪数据,不仅起不到任何参考价值,而且会产生副作用,如抬高大学生对薪酬的期待,加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让高校就业部门倍感压力等。因此,相关部门出台毕业生薪酬报告必须要慎重,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不能拿“起薪高”的噱头来给自己贴金。

过度突出薪酬不足取

□程振伟

不管南京大学被调查毕业生自问自答式的平均年薪近18万元是否属实,在就业质量报告中过度突出毕业生起薪并不足取。

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低,关键是看所从事行业工作与自身的匹配度。好前途其实比高起薪更加重要,有些工作起薪未必高,但更适合个人发展,那就是好工作。因此,突出“起薪”一项,没有太大意义。

更何况,比薪酬高低,对那些愿意去中西部或偏远乡村的毕业生不是很尊重,对这类毕业生较多的高校也不公平。我们倡导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高校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其水平能力、综合素养怎么样,不能缩小到只看薪酬数字。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说到底要体现出毕业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岗位虽然薪酬回报不高,但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却是巨大的。

毫不客气地说,一味拿毕业生起薪多高做文章,甚至暗示“起薪有多高,学校有多好”,是一些高校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在作祟。实际上,起薪数据“注水”、就业率造假等问题也并不少见,类似“年薪近18万元”等,看过也就算了。

谁认真谁就“输”了

□陆玄同

时下,各种排行榜层出不穷。

如今,“毕业生薪酬榜”又来撩拨大学生的情绪,尤其是这个近18万元的起薪,让已经工作的学生开始焦虑:为何差距这么大?要跳槽么?也让正在找工作的学生产生质疑:工资开得这么低?那我再找找。

自嘲“拖了后腿”的大学生,其实不必妄自菲薄,谁认真谁就“输”了。中国这么大,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自身的差异,所处行业、岗位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导致呈现出不同的薪酬水平。过度纠结于一个起薪数据,并不明智。

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力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尽管听起来有点像鸡汤,但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的全部意义,确实要远远大于月末出现在银行卡上的那个数字。

无论是已经就业的,还是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们,要明白职场没有捷径,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化解这样那样的矛盾,我们会焦虑,会自我怀疑,类似“起薪18万元”等真假参半的声音,可能会成为压倒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既为年轻人,又身处这个机遇多多的时代,未来会有无限种可能。因此,大学生们,多一些自信和淡定吧,不要太在意一时的薪酬待遇,要相信在工作过程中,足够努力、足够优秀的人,总会得到应有的回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