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

关注幼儿科学活动材料选择的适宜性


□衢州市柯城区教工幼儿园 徐小燕

“小‘气’车”是我园近期研讨的大班科学活动。在最初的活动中,教师先把气球充足气,用细线扎住口子,幼儿用双面胶将其固定在玩具车上。结果,由于气球大,车子小,幼儿比较难操作,且气球喷气口较大,空气一下子就没有了,车子容易原地打转,很难开远。第二次,我们在气球上装了一根吸管,幼儿用双面胶将吸管与玩具车连接,解决了气球与车连接的问题。让每个幼儿能自己吹气球,也能让气从气球里均匀、缓慢地喷出,但由于玩具车太重,实验效果还是不甚理想。第三次,我们选用了泡沫车,吸管气球与泡沫车一结合,气球中向后排放的空气推动泡沫车前行的路线就清晰地呈现在孩子面前,这说明我们找准了能达成活动目标的材料。 这让我们认识到: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幼儿,材料是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对于教师,材料则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活动材料的提供直接决定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我们还对这次磨课的过程性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出部分经验。

一、材料要新颖有趣,幼儿有“我要玩”的探究欲

1.巧找点,让普通材料发“亮” 很多普通材料,换一个角度去操作,会让幼儿产生极大兴趣,且适合于不同年龄、能力差异大的幼儿。比如:气球装上吸管,往地上一放,会像小老鼠一样飞快地跑,还会带动泡沫车向前开;把颜料滴在过期酸奶里,再滴上洗洁精,颜料会“跑”起来,画出神奇的画;把玩具冻在冰里让幼儿取出来;比较水气球、冰气球异同等。 “吸管气球车”的创意来自一个科学小游戏;而“洗洁精驱动颜料跑动”则是受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中“ā á ǎ à科学实验室”的启发,我们还根据这个节目“空气炮”单元,开发了“会吹蜡烛的小鼓”科学活动。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多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多看各类书籍,多思考。

2.少控制,让操作材料“开放” 以开放式呈现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大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值得注意的是,以开放式投放的材料也应该经过教师仔细研究、斟酌和选择,有一定的内部结构,而不是随意投放的。 3.多思考,让好玩材料“达标” 要实现幼儿主动探究,操作材料的投放就必须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出发,把活动的意图和要求融入材料之中,使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达成目标。如“小‘气’车”课例中的玩气球环节,教师让幼儿给气球充气、放气,使其在玩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空气从气球里喷出时会产生动力”这一认知。

二、材料要简单有序,幼儿有“我会玩”的积极性

1.提供简单易操作的材料 (1)数量、种类不易过多。材料数量、种类过多会干扰幼儿的探究。如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教师精选有代表性的材料5种,每种材料有一定的探究指向,如固体类溶于水的盐和糖、固体类不溶于水的沙子、液体类溶于水的洗发液、液体类不溶于水的食用油等。这些材料能在探究前就引发孩子思考:外形看似相近的材料,是否实验结果也会一样呢?当孩子做完实验后,发现结果不同时,就会更关注材料的本质特征。“小‘气’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材料只有吸管、气球和自制小汽车,孩子的探究就会聚焦在气球排出的空气与小汽车运行的轨迹上,使幼儿探索目标明确化。 (2)材料结构不可过于复杂。在结构单一的材料操作中,幼儿易构建正确的关键经验。如“小‘气’车”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每辆小汽车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完全相同,吸管长短、粗细一致,气球除颜色有区别外,其他都一样。如此,幼儿在探索后形成的关键经验是正确的,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 (3)易操作的材料。操作是为探究服务的,如果操作材料过于复杂,会造成教学目标转移或探索难以成功的后果。案例中,初次活动中幼儿把吹大后的气球直接粘在汽车上很费力,需要教师、同伴的帮忙,科学探索环节几乎变成了手工活动,孩子解开绑住气球的细线也很难,一不留神气全漏了,实验很难成功,幼儿也难以体会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2.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孩子在操作中学习 观察和思考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科学现象,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记录、交流是培养这种习惯的好方法。如“怎样让汽车跑得更快”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猜测,并把猜测结果画在记录表上,接着让幼儿在实践后,把验证的结果画在记录表上,幼儿与教师一起总结交流。在“思考猜测→验证→总结交流”的过程中,幼儿形成了正确的关键经验,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3.引导幼儿了解探究活动常规 (1)明确探究任务。在活动中,幼儿只有明确教师的任务,才能按要求去进行操作或观察,使科学活动朝着目标而努力。如“小‘气’车”活动中,两次玩吸管气球任务是不一样的,第一次的任务是观察吸管气球运动的方向,第二次的任务是探索如何让吸管气球跑得快。 (2)合理使用操作材料。幼儿能否正确使用操作材料会影响操作结果的成败,在开展一些探究活动时,对有些特殊的操作材料,教师一定要说清楚使用方法。如用各种溶剂制作泡泡,一支滴管只能吸一种溶剂,如果多种溶剂共用一支吸管,实验结果就会不准确;“洗洁精驱动颜料跑动”,两次放的颜料要一样多,比较的结果才会准确。 (3)学会合作使用材料。合作能力的发展既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要引导幼儿能合理分工、主动配合、合作协商。如“滚动”活动,同一组6名幼儿要学会共同商量,形成大家都同意的猜想结果,轮流担任不同角色:操作积木者、观察记录者。

三、材料要精准适宜,幼儿有“我真棒”的自豪感

1.重视易出错的细节 在活动中投放适宜的材料是幼儿获取科学经验的关键,活动之前教师要对材料反复试验,注重细节,不断改进。如在制作吸管气球时,我们发现质量差的气球弹性差,排气效果差,质量好的气球在吹过三四次后弹性也会降低,影响实验效果,吸管和气球口的连接方式也决定着实验的成败,如果气球口粘贴在吸管上不均匀,有大的折痕,排气时气流就不畅通,这些小细节不注意,会直接导致活动失败。 2.分层呈现各种材料 分层投放材料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不断地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量,引导幼儿发现由很不精确到接近精确、从很少到逐渐丰富的知识经验。如在“小‘气’车”活动中,幼儿共经历了三个环节的探究,第一环节,提供气球让幼儿初步感受“气”;第二环节,玩吸管气球感受气的方向;第三环节,启发幼儿把吸管气球和泡沫车相结合,制作“小‘气’车”;在“神奇的听诊器”活动中,幼儿共经历了两个环节的探究:第一环节,在桌面上分别听裸露的、罩着纸筒以及奶粉盒里闹钟的声音;第二环节,用皮管与漏斗做的听诊器听心脏声音。

3.明显的操作成果 幼儿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结果要能明显地被观察到。物体的反应要迅速、明显,这有利于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例如:吸管气球带动泡沫车跑,效果很明显,孩子兴奋地发出了“哇塞”的叫声;“蜡烛燃烧的秘密”中,幼儿马上观察到了蜡烛在杯子里燃烧的情况,进而了解蜡烛的长短及杯子的大小对燃烧时间的影响等科学知识;“橡皮筋小船”中,扭动的橡皮筋翻转螺旋桨,带动木片小船快速前进。这些明显的操作结果使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有效提高了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