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

在社团活动中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杭州学军中学 张立东

社团是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平台。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提出“社团活动课程化,校级社团精品化,班级社团普及化”的发展目标,并不断完善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目前,学军中学已有知守模联社、繁星文学社、“真的是”推理社、模拟政协社等70多个精品社团,实现了“人人有社团,社团有精品”的阶段性成果。不仅如此,我校还有意识地围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来开展社团活动。

聚焦一:文学滋养,厚实人文底蕴

人的成长说到底是精神的成长。在基础教育课程之外如何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关键是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的人文底蕴更为深厚。繁星文学社开展读书会带领社员一起诵读经典文章,品鉴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文化精粹,赏析近现代散文、小说、剧本等精品。在诵读的基础上,开展诗歌创作和朗诵大赛、书评大赛,将优秀作品刊登在社刊《繁星》上。增强人文积淀与人文情怀,感悟人生哲理,还必须引导学生打开视野看看外面的世界。为此,我校邀请了繁星文学社顾问黄亚洲和讲学团专家来我校举办有关《红楼梦》的系列阅读研究讲座;邀请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著名作家王开岭等来校作讲座,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增长人文知识,厚实人文底蕴。

聚焦二:崇尚理性,守望科学精神

科学思维方法、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能力。我校组织辩论社团,举办“群星杯”辩论赛,学生们在比赛中摆事实讲道理,理性思考,密切配合,展现个性;通过推理社开展“校园寻宝”活动,培养学生发展逻辑思维、现场应变能力。

这些活动寓教于乐,不仅培养来了学生们的科学精神,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想象力。通过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去完成一个个推理过程,去分析一个个辩题。

聚焦三:乐学善学,帮助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不仅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合理的目标。天文社创始人小孙在谈到建社目的时说:“我并不喜欢一个人研究一门学问,觉得不论是美妙的星空,还是能从这片星空中挖掘出的人生启迪,都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们自发建立的还有棋社。学校专门为棋社请来专业教师,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棋类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方法,传承棋类文化。社团定期举办各种棋类比赛,激发社员的学习兴趣,增进友谊,锻炼思维。

聚焦四:身心共愉,倡导健康生活

高中生处于正青春期,正面临着许多身心的困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控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心理社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行为心理学探究、梦的解析、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让学生们提升自信、珍爱生命。为带动更多同学关爱生活、追逐梦想,心理社还策划了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比赛中,学生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将身边的故事以心理剧表演的形式搬上舞台,愉悦身心,健康成长。

聚焦五:世界公民,敢于责任担当

教育就是要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培养有责任意识、家国情怀和国际理解能力的合格公民。我校以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等社团活动为抓手,开展公民教育。

模拟政协活动通过召开模拟政协大会,小委员们递交提案、展示和答辩,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急救设施和急救教育的推广普及的提案》还在全国模拟政协活动中获奖,并由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到全国两会。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和培养了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公民素养、制度自信和社会实践能力。

模拟联合国则是学生扮演不同国家或其他政治实体的外交代表,参与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代表们遵循议事规则,为了“国家利益”辩论、磋商、游说。他们代表不同的国家进行沟通协作,解决冲突;通过写作决议草案和投票表决来推进国际问题的解决。这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公民意识。

聚焦六:知行合一,锐意创新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在实践中创新,社团活动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我校引导学生创建了FBL商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交往能力、团队意识与领导力。如今,FBL商社成功举办了两届商业模拟挑战赛。通过比赛,学生学习到了商业知识和市场运作规律,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在实践中锻炼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校支持学生在机器人研究方面做深做细。机器人社团开展探究活动,将创新思想变成现实。他们编写程序、雕刻组装,设计了“超级老伙伴”陪伴机器人、智能药品管理机器人等产品,不断的运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应当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上。”因而在学军中学,学生社团是学生事务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更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平台;社团促进学生更自主、全面地发展,最终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拥有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