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

立“三养” 助“全程” 提素养


□长兴县实验中学 董 成

从“尝试”“互助”到“全程”,长兴县实验中学经历了10余年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让全程助学和走班选课并行,构建“三养”课程,走出了自己的课改之路。

一、增添新动力 素养保落地

1.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明素养

步步推进。2016年,我校推出实施方案《长兴县实验中学“三养”课程体系》。2017年3月承办全国“全程助学法”现场会,做了系列推进。“三养”课程体系既保障了教育部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开足开齐,又通过拓展性课程的开设满足了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顶层架构。“三养”课程体系即构建“教养、修养、素养”的课程群。教养:学校组织以学科教育为主、联合社区与家庭,促进学生具备相应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修养:学生进行自我修炼,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素养:共同促成学生学会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形成作为社会公民具有的基本素养,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2.全程助学,基础课程显素养

四步连贯。我校课改从“尝试教学法的引入,初步‘探’学;互助式学习的实践,深入‘研’学;全程助学法的探索,平衡‘教’学;学科要素的推进,共同‘炼’学”四步连贯,渐入佳境。以问题前置、任务前置为先导,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习方法为主线,突出“助”的功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知识、智慧、方法和趣味的生成过程,这对其持续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颇有助益。

助学内涵。“全程助学法”是以助学单(课前预学、课堂助学、课后拓学)为载体,以学习设计为核心,教师通过启发学生课前预学,组织课中展示、互助交流、检测反馈,指导课后反思外化等一系列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力的学习组织形式。

轻负高质。“全程助学法”在基础性课程中的落实最终体现在高质量的课堂效率之中,助学单(课前预学、课堂助学、课后拓学)的精心设计,教师明确了课堂的教学要点,学生清楚了课堂的学习重点。也正是基于“全程助学法”带来的高效课堂,我校历年教学质量均保持领先。

3.选课走班,拓展课程提素养

拓展课型。拓展性课程以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生长点;定教师、定菜单、自助餐式选课走班,更加看重“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因、乐学生之所成”,激发了学习热情,融洽了师生关系。

选课走班。学校设置了拓展性课程网络平台选课系统,按网上选课结果,进行编班。每周固定时间里学生在特色鲜明的专用教室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关注生命、个性的拓展课程使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二、实践新突破 素养入人心

我校的课程建设使教师、学生、家长趋于共识:学习就是生活,立足长远发展,提高核心素养,并以此作为指导学生学习成长的标准。

1.以“全程助学”为重点的科研开拓

省级课题《“全程助学”课堂学科教学要素的实践研究》通过省级鉴定并获湖州市一等奖;《一周三省:初中生自主德育方式变革探析》获省三等奖。近年来,我校每年承办10余次大型教研活动,与省内外兄弟学校交流常态化。

2.以“精新灵活”为目标的课程创新

拓展性课程以竞技社团化、技能模块化、知识通联化、实践课题化为实施途径,突出其设计精致、新颖、灵动的特点,着力转变学习方式。

竞技社团化。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竞技项目以社团化的形式进行组合、集训,健康身心。

技能模块化。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将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模块化。美术类模块由剪刻纸、西画、版画、彩铅画、装饰画、漫画课程构成,信息科学模块由网页制作、音视频编辑、素材处理等课程构成;音乐类模块由视唱、音乐欣赏、器乐、瑜伽等组成。

知识通联化。摒弃传统教材中知识链的断裂,打破章节局限,整合课本知识。通过举办课堂节,集中探索多元化课程体系。开发系列课程,如“乡魂?乡愁”“数学万花筒”“一代男神苏东坡”课程,利用举办讲座、实地走访等系列活动,将课堂延伸到历史的文化遗迹中,乡土乡情融入学生心中;或将绳结魔术、哥德巴赫猜想等融合在某个专题里,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创新力、概括力,增强人文底蕴、文化认同感等。

实践课题化。确立社会实践等7个实践课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长,使学生品质培养能明目标、构体系、重过程、有评价、强特色。

3.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多元探究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自主德育”为载体、“做人”为主题的德育,明定位、分阶段、细规划、有层次。如做大气人,有“教养、素养、修养”及“实验中学的孩子这样说,这样做”德育课程作为素养要求;做智慧人,有每周升旗仪式的学生演讲栏《小故事,大道理》开启引领;做自省人,有每周五中午班、组开展“一周三省”活动。

4.以“质性评价”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评价制度,如《拓展课程绩效评价办法》、学生发展性评价等。注重运用基于日常数据积累的评价方法,对创新意识、审美修养、求知欲、潜能发展等较难准确获取的评价要素,采取质性评价。

我校借助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研究,积极探索优势学校的典型课改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而今,我校坚持课堂与课程并重,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作为省“轻负担高质量”两所示范学校之一、省初中课改联盟的5所理事学校之一,我校课改正产生着更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为使课程更加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我校将运用长板思维、三课联动、分层助学、多维建构,当好“助行”,让核心素养落地花开,让学生的人生赢在未来。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